本品由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加工而成。
【性状鉴别】
呈纺锤形或条状,长9~15厘米,直径1~6厘米。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的瘢痕。断面乌黑油润有光泽,黏性大,略呈菊花纹,微具焦糖气。
选购要点】
地黄中尤以“淮地黄”为地道药材,加工精细,个大,体重,质柔软油润,断面乌黑,味甜。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保健功效】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保健应用】
①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补阴益精以生血,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同用,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及月经不调,崩中漏下等。
②肝肾阴虚诸证:本品质润人肾,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为补肾阴之要药。古人云其“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可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及消渴等。
【用法用量】
煎服,10~30克。
【健康提示】
地黄临床使用有鲜、生、熟3种。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而治阴虚津亏诸证。鲜地黄甘苦大寒,滋阴之力虽弱,但长于清热凉血,泻火除烦,多用于血热邪盛,阴虚津亏证;生(干)地黄甘寒质润,凉血之力稍逊,但长于养心肾之阴,故血热阴伤及阴虚发热者宜之;熟地黄性味甘温,人肝肾而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凡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皆可用之。
【食疗药膳】
助记茶
用料:熟地黄10克,麦冬10克,酸枣仁15克,远志5克。
制作:上药研成粗末,用纱布包,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闷10分钟即可。
功效:补肾健脑,增强记忆力。主治记忆力减退,虚烦不眠,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服法:代茶频饮。
首乌地黄粥
用料:制何首乌30克,熟地黄15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制作:将制何首乌、熟地黄先煎,去渣,取上清汁,加人大米,用文火煮成稀粥,熟时调人白糖即可。
功效:益肾抗老,养肝补血。适用于肝肾不足,阴血亏损,头晕耳鸣,头发早白,贫血等。
服法:温服,每日1或2次。大便溏薄者勿服。
熟地黄粥
用料:熟地黄5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熟地黄切成小块,与大米同放人锅中煮粥,熟时调人白糖即可。
功效:本方养阴补血,益精明目。用于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引起的头目眩晕、视力下降、记忆减退、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盗汗遗精、消渴口干等。
服法:温服,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本品性质黏腻,可加陈皮少量同煮。
熟地黄胡白洒
用料:熟地黄150克,胡麻仁50克,薏苡仁2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先将胡麻仁蒸熟捣碎,以上前3味共人布袋,置容器中,加人白酒,密封,浸泡15日后去渣即成。
功效:补肝肾,通血脉,祛风湿痹。适用于精血亏损、肝肾不足引起的腰膝软弱、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服10~20毫升。
养神洒
用料:熟地黄45克,枸杞子30克,茯苓30克,山药30克,当归30克,薏苡仁15克,酸枣仁20克,木香10克,丁香3克,大茴香10克,白酒1000毫升。
制作:将药物放人瓦酒坛中,倒人白酒,加盖密封,隔水加热至药材浸透,取出药酒坛置放于阴凉干燥处。经10日后即可启封,澄清饮用。
功效:益精血,安心神。适用于心脑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腰膝酸软、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晕眼花等。
服法:每日早、晚各温饮10~20毫升。
三才炖鸡汤
用料:鸡1只,熟地黄100克,人参15克,天冬30克,大枣8枚,生姜2片。
制作:人参洗净,切片;熟地黄,洗净,切小块;天冬、大枣(去核)洗净。将人参、熟地黄、天冬、大枣、生姜放人鸡肚内,把鸡放入炖盅内,加沸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沸水炖2小时,调味食用。
功效:补气益阴,滋养肺胃。用于肺胃阴虚而致睡卧不安、不思饮食;或肺肾阴虚之咳嗽、气短;或阴虚有热之身体瘦弱、口干、头晕等;病后体虚,或平素气弱者亦可饮用。
服法:食肉饮汤,分2次温服。
熟地黄牛肉汤
用料:熟地黄30克,牛肉50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白芍10克,大枣10枚,生姜3片。
制作:将牛肉洗净切块,用沸水焯过;当归、熟地黄、黄芪、白芍、大枣(去核)、生姜分别洗净,生姜用刀背拍碎。将全部用料一起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双补气血,固本养颜。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倦怠、头晕气短、心悸失眠、食欲不振;或肾气不足之腰膝无力、面部色斑等。亦用于神经衰弱,贫血,肾炎属气血亏虚、肾阳不足者。
服法:食肉饮汤,可常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