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养生之家导读: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寒热并调。下面小编为您介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痰饮:40)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功效配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寒热并调。本方即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再加一味大黄清泄胃热组成。全方具有寒热之药并用,寒热之气并调的精神。

上八味药,水煮,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治支饮,胃中燥热证。症见面热如醉。

若支饮形体水肿已消,而见面热如醉状者,是因多次用辛温的干姜、细辛、半夏燥化太过,或水饮郁久化热,致使水饮夹胃热上冲熏灼于面。治宜寒热并调,方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用方思路】以上五个方证,是服用小青龙汤后,病情发生变化的演变处理过程,也是一个较完整的病案。此案例以桂苓五味甘草汤为基础方,化裁出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反映了临证用药,应结合全身情况,若只注意上焦饮盛,而忽视下焦阳虚,则会变证蜂起。并以此为例,对变证处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做了示范性说明,告诫医者临证应谨守病机,药随证变。

【医案举例】刘立新医案:王某,女,55岁。于1977年5月来门诊。主症:咳嗽喘累,临冬复发,冬至加重,惊蛰减轻,如此反复发作10余年。曾多次住院治疗,诊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疑似肺心病。经西医治疗,当时好转,如遇外邪病又复发。此次复发,除上述症状外,面热如醉,大便三日未解,即有解者,大便如羊屎状。每解便之后,喘累加重。脉细数,舌苔薄白,质红津乏。据此脉证,系水饮犯肺,通调失司,故大便秘,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泄热消饮治之。处方:茯苓15g,甘草3g,五味子9g,干姜9g,细辛3g,半夏9g,杏仁12g,大黄12g(开水泡送服),全瓜蒌18g。

服1剂后,大便已解,面热如醉消失。前方去大黄,加北沙参24g,再服2剂,各症均减。后以生脉地黄丸善后而愈。[刘立新.学习《金匮》用小青龙及其变方治喘咳的体会.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2):40.]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