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用量】
人参30g(不能用党参代替),炮附子15g。
【服用方法】
先用生姜、大枣各10g用水煎汤,去渣留汁,以汤代水,先煎附子30分钟,后人人参,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强心救脱;附子温中回阳,振衰起废,二味同用,能呈强有力的回阳救脱功效。对阳虚欲脱,病情危急者,可速用本方急救。主要用于治疗元气大亏,阳气暴脱的危急病证。
本方具有强心、抗休克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四肢厥冷,上气喘急,汗出如珠,气短,脉象微弱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新生儿硬肿症,不育症,下肢痿软,小儿久咳气虚,心功能不全等病证,而必须症见自汗恶寒,手足逆冷,脉微弱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急性胆囊炎(正虚邪陷型)治宜回阳救逆。
以本方为主治方。
本证型病情危重,一定要结合西医抢救治疗。
2.心律失常(心阳不振型)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以本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生龙骨、生牡蛎各15g,炙甘草12g)为主治方。
若阴寒内盛,脉迟滞艰涩者,加麻黄6g,细辛3g。喘息汗泄,厥逆脉微者,为阳气欲脱,宜加重人参、附片用量,并加人五味子、干姜、肉桂6g.
3.流行性出血热(阳虚欲脱型)治宜回阳救逆。
以本方合生脉散(麦冬20g,五味子10g),加熟地20g,炙甘草6g为主治方。
若汗出不止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20g。颧红、口千、烦躁不安者,加玉竹、麦冬。
4.支气管哮喘(阳气暴脱型)治宜回阳救逆固脱。
以本方加白芍25g,于姜、炙甘草各10g,煎汤送服黑锡丹5g为主治方。若痰粘如丝,不易咳出者,加海蛤壳15g,竹茹10g,并用生姜汁10毫升兑人鲜竹沥液100毫升中,频频口服。口唇青紫,舌暗者,加桃仁10g,红花9g,水蛭粉3g(冲服),并频服生脉饮口服液。
5.心绞痛(心阳亏虚型)治宜补益心阳,散寒通脉。
以本方加茯苓18g,桂枝、炙甘草各15g,干姜12g,蜀椒3g为主治方。若有血瘀者,加泽兰12g,乳香9g,檀香6g,沉香4g。寒凝较甚,疼痛明显者,加高良姜、荜茇各9g,细辛3g。
6.心肌梗死(寒凝心脉型)治宜温阳益气,开窍散寒。
以本方合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15g,干姜、蜀椒各6g,乌头(先煎)4g),加桂枝15g,石菖蒲12g为主治方。
若疼痛剧烈者,加服苏合香丸。
7、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阳不振型)治宜温阳通脉。
以本方合桂枝甘草汤(桂枝15g,炙甘草12g),加当归15g,细辛3g为主治方。
若头昏蒙沉重,胸闷气短较甚者,加生黄芪15g,升麻9g。时自汗出者,加生龙骨15g,五味子9g。
8.急性肾功能表竭(气脱津伤型)治宜益气固脱,敛阴生津。
以本方合生脉散(麦冬12g,五味子9g),加黄精15g,山萸肉12g为主治方。
若汗多,淋漓不止者,加黄芪15g,龙骨、牡蛎各12g。
9.急性脑血管病(中脏腑元气虚脱,心神散乱型)治宜益气回阳救逆。以本方加五昧子、生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若汗出不止者,加生牡蛎(先煎)30g,生黄芪20g。回阳之后,若见面赤肢冷,烦躁不安,脉微弱或脉大无根,是为真阴亏损,虚阳浮越之证,宜用地黄饮子。
10.新生儿败血症(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型)治宜益气温阳,扶正祛邪。以本方加龙骨、牡蛎各6g,甘草3g,于姜1.5g为主治方。
若神昏者,加服苏合香丸。四肢厥冷者,加桂枝3g。
11.难免流产,不全流产(血虚气脱型)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出现此危象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应及时清除宫腔内残留物,同时给予输血,输液等治疗。
12.异位妊娠(气虚血脱型)治宜回阳固脱,活血化瘀。
以本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全当归、赤芍各10g,桃仁9g,红花5g,加丹参15g为主治方。
对于此证患者,应立即给氧、输液及必要时输血等抗体克治疗。可同时将红参水煎液汁口服,待休克纠正后,再给服上方。
13.全身化脓性感染(热厥亡阳型)治宜益气调血,回阳救逆。
以本方加金银花30g,炙黄芪20g,当归、生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14.肾外伤(气随血脱型)治宜补气固脱,回阳复脉。
以本方合生脉散(麦冬15g,五味子10g)加黄精、干姜、桂枝各6g为主治方。
若冷汗淋漓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5g。呕吐加姜汁10毫升。四肢厥冷者,加当归12g,细辛3g。热毒内陷,脱闭并见者,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15g,丹皮、丹参各10g,菖蒲8g。
15.化脓性中耳乳突炎颅内并发症(阴竭阳脱型)治宜回阳救逆,敛阴固脱。
以本方合生脉散(麦冬30g,五味子15g),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5g为主治方。
16.肺炎(阳气虚脱型)治宜温阳益气救脱。
以本方合生脉散(麦冬15g,五味子12g),加干姜10g,甘草6g为主治方。若汗出不止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皮肤出现瘀点瘀斑者,加紫草30g,丹参15g,赤芍12g。
(按:本证型病势危重急,宜配合西医治疗救治。)
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正不抵邪,气阳外脱型)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以本方加龙骨、牡蛎各30g(为参附龙牡救逆汤),丹参、红花各10g,生甘草5g为主治方。
亦可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西医抗休克治疗。
18.白喉(邪毒内陷,心阳虚表型)治宜温振心阳,益气通脉。
以本方加龙骨、牡蛎(均先煎)各30g(为参附龙牡救逆汤),五味子、干姜各6g为主治方。
19.细菌性痢疾(正虚邪陷,内闭外脱型)治宜扶正固脱。
以本方加龙骨、牡蛎(均先煎)各30g(为参附龙牡救逆汤),山萸肉、五味子各10g为主治方。
若恶心呕吐者,加玉枢丹(另服)。
【随证加减】
1.休克加龙牡、麦冬、五味子。
2.心功能不全娜川芎、大黄。
3.心动过缓加干姜、吴茱萸、麦冬。
4.新生儿硬肿症加葛蒲。
【化裁变通】
1.人参黄芪汤(《医宗金鉴》)
本方去附子,加黄芪组成。功能益气止汗。主治表虚有汗。
2.人参地黄汤(《医宗金鉴》)
本方去附子,加生地黄组成。功能补气救阴。主治失血亡阴。
3.参附龙牡汤(《方剂学》上海人民版)
本方加煅龙骨,煅牡蛎组成。功能回阳益气,敛汗固脱,主治阳气暴脱,厥逆肢冷,大汗淋漓。
4.芪附汤
本方去人参,加黄芪组成。治阳虚自汗。
5.术附汤
本方去人参,加白术组成。治寒湿,腰重痛冷,小便自利。亦治自汗出。6.四柱散本方加木香、茯苓、姜枣组成。治真阳耗散,两耳常鸣,脐腹冷痛,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泄泻不止,小便滑数。
7.既济丸(《证治准绳》)
本方加麝香。治关格,手足厥冷,脉沉细。
【注意事项】
本方为救急之剂,方中所用人参,不宜枉以党参代替。且人参用量需大,不宜过小。必要时,可日服2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