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倓《杨氏加藏方》
【汤头歌诀方歌】萆薢分清石菖蒲 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 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 山药糊丸便数需
【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等份(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人盐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加人食盐少许。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虚寒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证治机制】肾为先天之本,主蛰藏,职司气化。若年老、病后体虚,或劳累过度,房室不节等,可致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湿浊下注,使肾失封藏,膀胱失约,清浊不分,脂液下泄,而见小便浑浊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亦为下元虚寒之象。治宜温暖下元,利湿化浊之法。
【方义分析】本方为肾阳不足,湿浊下注之尿浊而设。方中萆薢长于利湿分清化浊,为治小便浑浊之要药,故以为君。益智仁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为臣药。石菖蒲芳香化浊助萆薢祛湿之力,兼可温肠暖胃,祛膀胱虚寒;乌药温暖下元助益智温肾之功,兼以行气散寒而使气化则湿化,俱为佐药。入盐煎服,取其咸以人肾,引药直达下焦,用以为使。本方泄中有补,通中寓涩,邪正兼顾,标本同治,共成温肾祛湿,分清化浊之功。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则其利湿分清之效益佳。
本方出自南宋医家杨倓的《杨氏家藏方》,原名“萆薢分清散”,及至元代《丹溪心法》收载本方时更其名为“萆薢分清饮”。
【临床运用】①本方为治疗下焦虚寒尿浊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小便浑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②若兼腹痛者,可加肉桂、小茴香以增温里祛寒之力;若久病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者,可加黄芪、白术、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健脾升清;若兼腰膝酸痛者,可加川断、狗脊、杜仲以益肾强腰壮骨。③常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属下元虚寒,湿浊不化者。
附方:
缩泉丸(《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天台乌药细锉、益智仁大者,去皮,炒,各等份(各9g)。
【用法】上为末,酒煎山药末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9g),盐、酒或米饮下。
现代用法:汤剂,加山药,水煎服;加山药糊丸剂,每次6~9g,每日2~3次。
【功用】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下元虚寒证。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淡,脉沉弱。
【证治机制】肾气不足则下元虚冷,膀胱虚寒,不能约束,封藏失职,故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淡,脉沉弱亦是虚寒之证。治宜温肾散寒,缩尿止遗。
【方义分析】方中益智仁辛温入肾,温补脾肾,固涩精气,缩泉止遗为君药。乌药辛温,调气散寒,除膀胱肾间冷气,止小便频数,为臣药。与益智仁相伍,使收散有序,涩而不滞。山药甘平补肾健脾,固涩精气,为佐药。三药合用,温中兼补,涩中寓行,使下焦得温而寒去,膀胱气化如常,约束有权,则尿频、遗尿自愈。
本方与桑螵峭散皆有固涩止遗之功,用治小便频数或遗尿。但本方以益智仁与乌药为伍,重在温肾散寒,适宜于下元虚寒者;桑螵蛸散以桑螵蛸与龟甲、龙骨、茯神等为伍,偏于调补心肾,适宜于心肾两虚者。
【临床运用】①本方为治下元虚寒之小便频数或遗尿的常用方。以小便频数或遗尿,舌淡,脉沉弱为辨证要点。②若肾阳虚甚者加仙灵脾、山茱萸、鹿角胶等;遗尿不止者,加桑螵蛸、补骨脂等。③常用于真性及应力性尿失禁、神经性尿频、尿崩症等属下元虚寒者,亦可用于多涕、流涎等症属肾气不足,固涩无权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