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养生之家导读:气虚体质的人经常会出现气息轻浅、说话声音小、肌肉松弛、四肢乏力、疲劳懒怠、排便无力、脏器下垂、血压偏低、头晕目眩,女性还会出现月经淋漓不尽等。

文章目录

气虚的症状有哪些

1.轻言细语,往往是气虚之象

声音的发出是源自人体之“气”冲击声带,按照《黄帝内经》的理论,是积于胸中的一种名为“宗气”的气出于喉咙而形成,而宗气又源自肺的呼吸之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的相合。所以,一个肺气虚、脾气虚的人,均会出现声音低弱、语言气息不连续;相反,肺气足、脾胃之气足的人,则声音高亢、激越。我们可以看到,一般男女高音往往均体形壮硕、肌肉丰满,这就是脾胃气盛的表现。气虚体质者也会表现出轻言细语的征象,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轻声低语,她(他)很有可能是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的人说话声音小,容易气短,夏天,人也会感到心慌气短,喘不上气来。发作的样子。

这也是气虚的一种表现。不仅如此,一到了一上楼梯就呼哧呼哧地喘个没完,好像哮喘气短、动不动就喘气,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肺气虚弱。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系统越强大,越容易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氧气,身体就越容易强壮。气虚体质者早上起床后,可找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做深呼吸运动,以此来增加肺活量。

2.身体易于疲劳

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一辆汽车跑得快,往往是发动机好、动力足。同样,一个元气充足的人,也会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不易疲乏;而元气不足的人则恰恰相反,动辄疲惫,手足无力。

3.易出汗

常言“虚人多汗”,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往往在气短懒言的同时见到虚汗淋漓,因为人得病后,身体就要调动元气抗御病邪,而将病邪逐出体外时,人体的气也会跟着耗伤。同样,一个身体之气素虚的人,常常是稍一活动就会大汗不止,平时遇暑热天气或吃饭之时,都会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汗。

气虚体质者,看起来总是爱出汗,有时不动也会出汗。气虚体质的汗是一种病态,并非夏季那种热得大汗淋漓,而是汗的温度并不高,甚至出冷汗。

气虚体质者即使不热,毛孔也会张开出汗,由于汗液带走了热量,人就会发冷。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气虚体质者的卫气太弱了。卫气存在于皮肤之间,是专门卫护、保卫人体的。卫气太弱,就像守卫城门的士兵兵力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局面,所以不能有效抵御外邪入侵。而卫气被外邪伤害之后流动能力就会减弱甚至不能再流动,而携带外邪的卫气郁积在人体表面,于是人就会感觉身体表面是冷的,所以出了汗也是冷汗,身体更觉寒冷。

4.经常头晕

人体的血液属于阴性,需要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当一个人气虚时,血液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如血瘀、血崩等,但最常见的则是气虚导致的机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我们见到的面色发白、手足萎黄等,就是面部、手足血液供应不足的体现,而头晕则是由于头部血液供应缺乏所致。

5.情绪不稳

有的人情绪易于激动、敏感、脆弱,与气郁并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气虚。因为一旦气虚,身体的抵抗力、耐受性都会变差,不仅表现为对外来病邪的易感,而且表现为对外界各种精神、情绪刺激的过度反应,从而出现情绪的不稳定和波动等。气虚体质的人常常是既爱哭又爱笑,有时又表现为忧郁、激动、烦躁等精神状态。

6.少气无力。凡事都没兴趣

气虚体质者喜静,不喜动,并非完全是性格使然,可能是因为元气不足。中医认为,元气乃生命之本,决定着生命的全部。元气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强,人体就健康;反之,元气不足或者受损,机体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元气消耗殆尽,生命就会消亡。

气虚者,元气不足,能量不足,不能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机体出于本能,会将能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其他相对不重要的活动,如说话、跑步等,能不动就不动,于是就形成了气虚体质者喜静不喜动的特点。

7.元气不足。没精神

元气不足的人生命力不强,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都随之减退,于是就容易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给人感觉不强壮、没精神。

8.胖大舌、边有齿痕

气虚体质的舌象很好辨认,往往可见到胖大的舌体塞满全口,并且舌的两边布满齿痕。

气虚体质常见病症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对气虚体质有记载: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足的人,抵抗力较强,不容易受各种病邪的侵袭,而气虚的人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这就是所谓的气虚体质。据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群中,气虚体质者占总人群的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