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效果与方法、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难治病,有缠绵不愈,易于复发的特点,那么,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效果与方法、经验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方术内容】

①应用西药抗生素0.5%甲硝唑注射液0.5g,每日2次静脉点滴,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氨苄西林钠4g,每日2次静脉点滴,②在此治疗基础上同时加服中药配合中药外敷下腹部及微波理疗。中药内服:生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山药30g,丹参10g,三棱5g,莪术5g,红藤20g,败酱草20g,延胡索12g,甘草10g。以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50ml。中药外敷:妇炎散(大黄、姜黄、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羌活、独活、千年健、透骨草等研末,用温水加少量白酒调成糊状,湿敷下腹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中药外敷同时给予功率(40W)微波照射于下腹部,每日1次,每次30分钟,经期停用,7~10天为1疗程。

【临床疗效】

治疗42例,治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3%。

【治验点评】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难治病,有缠绵不愈,易于复发的特点,是国内外妇科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盆腔感染多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盆腔结缔组织炎性增生所致粘连和内生殖器炎性包块,以及卵巢、输卵管的功能障碍是其特征。属中医“癥瘕”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经行产后,正气虚弱,外邪乘虚而人以至湿热内蕴,气虚血瘀,冲任受阻,凝集下焦,湿瘀互结而成,治宜益气健脾,祛瘀消癥,利湿解毒。祖国医学通过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辨证,对此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扶正培元;三棱、莪术破瘀散结,丹参、延胡索活血化瘀,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止带。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有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消癥散结,行气止痛之功效,以三棱、莪术消冲脉之瘀血,又以参芪顾护气血,使瘀血去而不致伤损气血。且参芪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则补而不滞,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消癥瘕之力,临证相得益彰。现代医学认为党参、山药、黄芪、白术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丹参、延胡索能有效的改善微循环,松解粘连,红藤、败酱草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有强烈杀灭作用,三棱、莪术能改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组织的渗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加强炎性物的软化吸收,促使炎症消散。在治疗方法上采用扶正与祛邪,外治与内服并用,全身与局部兼顾原则。中药外敷是中医一大特点,它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能迅速促进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中药外敷同时进行微波治疗,可借助热力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使局部皮肤毛孔开启,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使药液更溶易透过皮肤而达到调理气血,促进局部组织炎症修复,而收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