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后,选用水、酒、醋、蜜、糖、植物油、鸡蛋清、葱汁、姜汁、蒜汁、茶汁、凡士林等调匀,直接涂敷于患处或穴位,通过药物的局部吸收及穴位刺激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根据现有的资料,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保留了最早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敷法资料。其称:“产痂:先善以水洒,而灸蛇膏令消,傅。”此“傅”即敷之意。此后,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保留了大量古代运用敷法治疗乳痈、阴疮的资料。在以后漫长的妇产科临床实践中,敷法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成为妇产科外治疗法中的主要治疗大法之一。
1.适应证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经行情志异常、经前面部痤疮、经行风疹、经行吐衄、经行身痛、带下病、外阴炎、阴肿、阴痒、外阴白斑、阴吹、宫颈炎、子宫脱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恶阻、子悬、先兆流产与习惯性流产、异位妊娠、胎死不下、妊娠肿胀、先兆子痫与子痫、胎位不正、产后出血、恶露不绝、产后腹痛、产后血晕、产后汗出、产后身痛、产后头痛、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不尽、产后腹泻、产后大便难、产后不寐、难产、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交骨疼痛、乳痈、乳癖、乳头破裂、子宫颈癌、子宫肌瘤、乳房痛、人工流产术后腹痛、人工流产后宫腔粘连、放环后诸症、妇产科腹部术后肠胀气、术后肠粘连、术后尿潴留、术后局部血肿或硬结及愈合不良、不孕症、梅核气、脏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2.操作方法操作时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先将所要敷药的部位用水洗净,待干后将药敷上。若所敷部位毛发较密,可先剪去一些毛发再敷药。有的敷后还要用纱布或胶布固定,以防药物脱落。
3.疗法特点敷贴法除能使药力直达病所发挥作用外,还可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①局部敷药法,包括敷乳(敷乳头、敷乳房)、敷外阴、敷宫颈、敷盆腔肿块相对应的腹壁部位,以及敷治妇产科手术的切口或血肿、硬结部位等,常针对病变的性质,选用活血消肿、去腐生肌、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药物,以达到软化并消除局部肿块、去腐生新、消除炎症、杀虫止痒的目的。②远位敷药法,包括敷脐、敷头顶、敷足心,以及敷体表穴位等。常选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通过穴位的刺激与皮肤的吸收,发挥治疗效果。由于经络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中上下”的作用,因而穴位贴敷,不但可以治疗局部病变,而且也能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使用时,可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原则,按照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4.注意事项①外敷药物要捣烂、碾细、拌匀,外敷天然药物后要加强观察,注意有无水肿、过敏等现象,以免皮肤出现水疱、破损、细菌感染等,使病情加重。皮肤过敏,易起丘疹、水疱的患者,慎用外敷疗法。②注意调好药物干湿度,以使药物不易流出,又易于黏附为度。若药物变干,则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调匀后再敷上。③敷药的温度要适当,一般治寒证宜热敷(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治热证宜冷敷。④在使用穴位敷药时,要尽量对准穴位。局部敷药时,用量根据病变部位大小而定,远位敷药药量根据用药多少而定。⑤局部敷药部位要清除病理性分泌物或坏死组织,远位敷药部位也要清洁皮肤,以利药物发挥功效,皮肤感染者忌用。⑥某些有毒药物可以通过局部创口吸收,但要控制药量与用药时间,以防中毒。⑦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的灼热、、红、瘙痒、起疹、发泡,要注意观察,及时停止用药或更换药物,对症处理。如果这种反应属于治疗需要,则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