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美节发生疫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由素体阴虚,阳气偏盛,邪从热化;或由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气血为病邪阻闭所致。临床上可从致病外邪的偏盛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以及症状发生的主要部位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和骨痹等9种。痹证的辨证,应分清风,寒,湿邪的偏盛,风寒湿痹与热痹的不同,以及有无气血阴阳损伤及脏腑亏虚的证候。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和舒经通络,后期还应配伍补益正气之品。
痹证应与痿证相鉴别。痹证以筋骨、肌肉、关节的疫痛、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临床特点,有时也兼不利或肿胀,但无摊瘘的表现。痿证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消瘦为特点,其肢体关节一般不痛。有无肢体关节疼痛是两证临床鉴别的要点。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类似于风、寒,湿.热痹;硬皮病类似于皮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类似于肌痹;结节性动脉炎、血栓性静脉炎、雷诺氏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类似于脉痹;坐骨神经痛类似于筋痹;肥大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类似于骨痹。
【辨证治疗】
1.风痹(行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瘦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寒发热,舌菩薄白,脉浮。
立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方:防风汤(《宣明论方》),去黄萃、杏仁。
加减:疫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灵他:姜簧川芎;瘦痛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加独活,牛膝、防己、单韓;瘦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
2.寒痹(痛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舌苔薄白,脉弦紧。
立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方;乌头汤(《金匮要略》)。
加减:可参阅风痹有关内容。
3.湿痹(着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重着,疫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膩,脉濡缀。
立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主方: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加减:关节肿胀者,加萆蕭、木通、姜黄;肌肤不仁者,加海铜皮、豨莶草。
4.热痹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苔黄燥+脉滑数。
立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主方: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加忍冬藤、连翘、黄柏、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记、桑枝。
加减: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生地,赤芍,地肤子,或用宣痹汤(《温病条辨》):皮肤有结节者,加蚕砂、薏苡仁、赤小豆、土贝母;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者,用犀角散(《圣惠方》)加生地、玄参、麦冬、防己、姜黄、秦艽、海桐皮;关节肿痛,触之发热,但喜暖畏寒,或触之不热,但自觉有热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加青蒿、地骨皮、忍冬藤、炙蜂房、地龙;风、寒、湿、热痹日久不愈,出现肌肉、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太,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脉细涩,用桃红饮(《类证治裁》)加穿山甲、地龙、土鳖虫、白芥子、胆南星、全虫,乌梢蛇;出现气短、乏力、头昏,眼花、耳鸣耳聋、腰膝瘦软,用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5.皮痹
(1)寒凝络脉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身痛肌疫,关节凌痛,皮肤肿胀苷白、变厚,指端青紫发白,舌苔薄白,脉弦紧。
立法:温经解肌,散寒通络。
主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当归、地龙、全虫、乌梢蛇。加减:恶寒甚者,加桂枝;关节疫痛不能屈伸者,加鸡血藤、桂枝。(2)阴虚内热临床表现:低热缠绵,手足心热,四肢疫痛,指端紫黑,便秘咽干,皮肤如蜡,皱纹消失,皮肤不能捏起,舌红,替薄,脉细数,立法:养阴清热,祛瘀通络。
主方:增液汤(《温病条辨》),加丹皮、赤芍、茜草,忍冬藤、桑枝、黄芩。
加减:低热不退,加地骨皮、银柴胡。
(3)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腰瘦便溏,纳食减少,皮肤灰黯,萎缩,干枯,皮骨相贴,甚如板状,肌肉消瘦,面无表情,毛发稀疏,舌淡,苔薄,脉细弱,立法:健脾益肾,温阳散寒。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合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加当归、川芎、牛膝、制川草鳥;或用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合四君子汤。
加减:形寒肢冷,加制附片、仙灵脾;腰膝瘦痛,毛发干枯稀疏,加制首乌。
6.肌痹
(1)肺热津伤
临床表现:肌肉关节疫楚疼痛,皮肤瘙痒,皮疹,发热,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或浮数。
立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佐以通络。
主方:清燥教肺汤(《医门法律》),去批杷叶,加银花、连翘、大青叶、*184。
地龙、忍冬藤。
加减:咽痛明显者,加西青果、玄参。
(2)牌虚湿盛
临床表现:肌肉瘦楚,软弱无力,皮肤肿胀而黯褐,纳呆,或有低热,舌苔膩,脉滑数或濡滑。
立法:益气健脾,化湿通絡。
主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加味四妙散(《丹溪心法》),加地龙、土鳖虫、穿山甲。
加减:纳呆、苔威者,加白蔻仁;大便瀘泄者,加生纛仁,山药。
(3)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肌肉瘦楚·疼痛,乏力,皮肤红肿,红斑,低热,五心烦热,咽干,便燥,舌红苔薄,脉细数。
立法:补肝益肾,滋阴清热,凉血通络。
主方:知柏地黄丸(《章岳全书》),加丹皮、赤芍、紫草、忍冬藤、土鉴虫、穿山甲。
加减:低热,五心烦热者,加龟版、鳖甲、牛膝;伴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秦艽、桑寄生;若皮肤晦黯,舌紫,有瘀斑者,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7.脉痹
(1热毒炽盛
临床表现:肢端瘀略或发紫,红肿疼痛,或如条索状,向上蔓延,或起小红疙瘩,如藤上攀,或伴发热,舌红,苔黄,脉洪数或弦紧。
立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合四妙丸(《成方便读》),加赤芍、归尾、地龙、路路通、穿山甲。
加减:肢端红肿甚者,加黄芩、黄连,连翘;疼痛剧烈者,加制乳香、没药、元胡;局部肿胀,舌茗厚腻者,加防己、赤小豆,泽泻、木通。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肢端瘀暗或发紫,发冷,疼痛难忍,甚则肢端紫黑+或溃恺流水,舌淡暗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涩。
立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肢端厥冷者,加熟附子、肉桂、鹿角霜;结节不消者,加白芥子、土贝母;剧烈疼痛者,加制乳没、蜈蚣;溃烂流水者,加苍术、防己、萆薢。
8.筋痹
临床表现:筋脉拘急,能屈不能伸,或兼麻木疼痛+或抽筋,或伴胁满易惊,喜叹息.舌苔薄白,脉弦。
立法:养肝舒筋,兼祛风湿。
主方:补肝汤(《医宗金鉴))去酸枣仁,加聚寄生,伸筋草,独活,牛膝,乌梢蛇。
加减:偏寒者,加制川草乌、挂枝、细辛;偏热者,加银花、连翘:偏湿者,加苡仁、茯苓、苍术;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抽筋频频者,加全虫、僵蚕。
9.骨痹
临床表现:骨节沉重,活动不利,或头项重着,上肢麻木,或腰脊重坠,转动不灵,或腰腿沉重,步履难行。舌淡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沉细或沉紧。
立法:补肾壮骨,化瘀去积,
主方: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加丹参,红花、血竭、三七.
加减:颈项重着,头痛眩晕者,加葛根、蔓荆子、白芷,枸杞子;手臂麻木较重者:加桂枝、姜黄、桑枝;足跟疼痛者,加首岛;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淫羊藿、骨碎补、巴戟天;骨节沉重肿胀者,加胆南星、白芬子。
【其它疗法】
1.体针:
一般以近取法为主。
肩关节:肩钢、肩贞、肩髎、肩前。
肘关节:曲池、尺泽、天井。
腕关节:阳溪、养老、外关,合谷。
指关节:八邪、上八邪。
髋关节:环跳、股门、居髎。
膝关节:滕眼、梁丘、阳陵泉、伏兔,
踝关节:昆仑、丘墟、悬钟、承山。
脊柱关节:大椎,相应夹脊穴。
急性期疼痛剧烈者,宜深刺留针;关节红肿,宜多针浅刺;慢性期,宜中等刺激,酌加温针、艾灸、抜火罐及电针等。
2.穴位注射:
采用当归、防风、威灵仙等注射液,注射于局部穴位,每穴0.5~1.0毫升,1~3日注射1次,10次为一疗程。注意纫入关节腔,每次取穴不宜过多。
3.推拿:
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采用相应的经络、穴位,视病情需要先用推、理、揉的手法,以调和,通利气血;继用点、按、捏、拿的手法,以通经活络,止疼镇痛:再用拨、伸、牵引,理的手法,以剥开粘连,分筋理顺,最后用揉、摇、滚的手法,做善后处理。
4.薰洗:
根据病情选用透骨草、威灵仙、海桐皮、桑枝、伸筋草、花椒、艾叶、路路通、桂枝、川芎、红花、川乌、草乌、白芷等2~3味煎煮薰洗患部,每日1~3次,每次15分钟。
5.膏药外贴:
常用的有伤湿止痛膏、关节止痛膏,狗皮膏、追风膏、武力拔寒散等。
此外洗温泉、酒擦、麝火、中药离子导入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文献参考】
1.治外者,散邪为主,治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度,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灭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鑫以补牌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医宗必读》)2.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诸病源候论》)3.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案问·痹论篇》).
【调护、禁忌】
1.居处应通风干燥,向阳,保持空气新鲜,床铺须平整,脊柱病患者最好用木板床,被褥要干燥,轻暖,切勿在风口处睡卧。
2.洗漱宜用温水,晚间洗脚,热水应漫及踝关节以上,时间在15分钟左右*以促使下肢血流通畅。
3.出汗较多者,需用千毛巾拣干;衣服汗湿后应及时更换。
4.急性炎症后,在能耐受美节疼痛的范围内,应每天做数次功能锻炼,如简短的行走,体操,太极拳等,注意保持关节的功能姿势,以免日久成为畸形。
【西医诊断参考】
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前1~4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起病较急,可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及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呈红肿灼热,常伴有心脏炎、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舞蹈病等,以及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抗“O”阳性.C反应蛋白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起病多缓慢,全身症状轻微+多发性对称性或游走性关节疼痛常累及四肢小关节.关节肿胀,尤其是小关节肿胀呈棱形指,辰间关节硬,功能受限或障碍,后期关节强直、畸形。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
痛风性关节炎:
急性期起病急骤,多数于半夜或清晨发作,为第一踱趾关节,或足跟,指、趾等单个中小关节疼痛,伴红肿灼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慢性期关节肿太、畸形、僵硬,约半数在关节周围及耳壳处有痛风石,可费破形成瘘管, 并常伴有肾脏病变, 血尿酸三297.5pmol/L(≥5毫克/100毫升),X线符合痛风性关节炎改变,强直性肴柱炎:
隐渐发病,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不适感,腰部活动不灵,胸痛,胸廓活动受限,颈痛,颈部活动受限,如髋关节亦受累及而强硬,则整个脊柱变成强硬的弓形。血沉增快,X线脊柱呈竹节样畸形。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起病可急可缓,表现为对称性进行性肌肉软弱、瘦痛、局部压痛及轻度肌肉萎缩,可累及面,颈、眼及四肢肌肉。颜面、眼眶有水肿性紫红斑及异色杂斑,并可伴有雷诺氏现象,发热,关节痛和内脏损害,中年患者易并发恶性肿瘤。血清肌酶升高,24小时尿排肌酸量≥200毫克,肌电图有炎症性肌损害,皮肤活检有典型的皮肌览病变。
硬皮病:
本病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类型。前者仅表现为局部皮肤硬化,后者除皮肤损害外,尚有多器官损害。皮肤表现在水肿期呈苍白虚肿外形,皮肤变厚、紧张,从肢端向躯干扩展;硬化期皮肤逐渐变硬,弹性消失,有蜡样光泽,形如皮革,不能捏起,伴有色素沉着或夹有脱色斑;萎缩期皮肤和皮下组织萎缩呈纸样,紧贴于骨骼上,色素沉着更明显,皮肤钙化,毛发脱落。可伴有雷诺氏现象,发热,关节疼痛。内脏损害以食管僵硬最多见,心、肺、肾、神经亦常损害。X线可见皮下、肌肉等组织内广泛钙盐沉着之阴影。皮肤活检有硬皮病病变。
结节性多动脉炎:
皮损可在1/3的病例中出现,为多形性,但以结节最常见。一般约黄豆大或更大,1个或数个,沿动脉排列,或不规则聚在血管近旁,疼痛及压痛,可自由推动或与皮肤粘连,呈正常皮色或玫瑰红,甚至鲜红色。结节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常伴有发热.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心、肾、胃肠、神经病变。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皮肤或肌肉活检有结节性多动脉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