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证的病因病机_导致痹证的原因

养生之家导读:黄星楼内科临证识见,附餐菊轩医案包括黄星楼主任医师的论文、讲稿、临证札记和诗文等资料。那么中医痹证的病因病机_导致痹证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病因病机】

痹证是指肌肉、筋骨、关节为病邪侵袭,发生疼痛、肿胀、重着或麻木的一类病症。

早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痹”证之名。《黄帝内经》阐述更为详备,并根据证候特点和病邪的性质,分为行痹、痛痹、著痹;根据所客之处不同,分为五体痹、五脏痹等。

由于痹证的临床表现不一,《金匮要略》又有“湿痹”、“历节”和“肾著”(《医门法律》“肾著即痹”)之称。汉代以后,其名更加繁杂,或称“痛风”、“白虎历节”(《丹溪心法》);或以其“肘膝肿痛,臂骺细小,名曰‘鹤膝风’ mm或止有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骱腿枯细,俗谓之‘鼓槌风’”(《医学统旨》)。又或以其病痛在肩,而名“漏肩风”;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名为“走注风”等等,然皆不过风寒湿之流注而作病也。

近代临床,从病因出发,分为风、寒、湿、热四痹。若延久不愈、关节变形者,则称之为骨痹,亦称顽痹。

 

筋膜附于关节,以司肢节之屈伸活动。骨为肾所主,肾气旺则精足,而髓充骨强,筋膜为肝所主,肝气条达则筋力旺盛。又四肢皆禀气于脾胃,脾气健则能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旁,肌肉得以濡养而肢体矫健。心主一身之血脉而行营卫,血气旺盛则血运流畅,营卫之气强则卫外有力。是以营卫,气血与肝、肾、脾胃之盛衰,皆与四肢肌肉、筋骨的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痹证的形成,虽有内、外二因,然总以邪气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其常见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体素虚弱,营卫不和,则腠理松疏,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证。或因产褥之后,百脉空虚,偶感风寒,亦能留连不去,发生痹痛。2.气候急骤变化,人自不慎;或于冬日室外工作;或长期低温作业,不知保暖;或夏日汗出当风,露宿受凉;或居处卑湿、涉水淋雨等,致令风寒湿邪,留连于肌肉、关节、筋膜之间,不得宣泄,常可使人罹患痹证。

3.风湿热邪,直接侵犯肌肉、筋骨;或素体阳亢,内有伏热,一旦感受风湿之邪,迅即化热,均可成为热痹。若痹病日久,邪伏于经络、关节,郁闭血气而化热者,亦可转化为热痹。

4.长期劳作或负担过重,伤及筋骨;或因筋骨外伤,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亦可形成痹证。

痹证初起,邪在于表,故以肢体或关节酸痛、重着、麻木或局部肿胀为主。日久邪恋不去,伤及肝肾精血,可致筋挛骨弱,肌肉萎缩,影响关节活动;或因邪舍心脉,而见心悸、水肿。病情至此阶段,常虚中夹实或本虚标实。如同时夹有痰瘀阻滞者,则痹阻不通之势更为严重,致令关节久肿不消,发生畸形,甚或内有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