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肢体各部肌肉、关节酸痛或重着、麻木、肿胀。其疼痛或有常处,或游走不定;或为酸痛,或为剧痛,亦可出现掣痛;或一身关节尽痛,或在肩、髋、膝、踝等大关节;或在指(趾)、掌关节,亦可见于脊椎。部分病人可以见到皮下结节或环形红斑。如关节肿痛日久,每易发生畸形,影响正常的屈伸,或患肢肌肉逐渐萎缩。以及并发心悸、下肢水肿、喘咳等证候。
二、诊法体会
痹证的发生,常与体质因素、生活习惯、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故在潮湿、寒冷、气候变化急剧的地区为多见。
肢体关节疼痛、酸楚、运动不便是痹证的共同症状,但诸痹的症情轻重以及其他见症,则各有特点。例如,痛处游走不定,时在上肢,时在下肢,波及范围较大者为“行痹”,是风邪偏胜所致;痛处固定,疼痛较剧,得热则缓者为“痛痹”,是寒邪偏胜所致;肢体重着,活动不便,痛有定处者为“着痹”,是湿邪偏胜使然;若一个或多个关节疼痛,红肿灼热,得冷则舒者为“热痹”。若关节濡肿,按之无凹陷,不红不痛者,为气滞经络,应与热肿相区别。
痹证患者的舌质,一般以色淡者属寒湿,色红者属湿热。若舌质紫暗或边有紫斑者,为心脉痹阻或痰瘀互结之证。苔白而腻者为湿盛;薄白者为寒盛;黄腻者为湿热;舌苔薄黄,多为湿热在表。如皮肤见有环形红斑,斑色鲜红者多为血热;斑色较淡者多属气虚兼寒;斑色紫暗者则为湿热夹瘀。
痹证的脉象,《太平圣惠方》云:“诊其脉大涩者为痹,脉来急者为痹,脉涩而紧者为痹也。”按临床所见,痹证之脉,以浮、沉、濡、涩为主,如诊得两尺弦细或细弱,常为肝肾两虚,邪深入骨之象。
临床借助于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关节腔诊断性穿刺等,可以帮助辨病。他如血沉测定有助于区别病变是否为炎症性的;抗“0”测定对是否属风湿性具有诊断意义;类风湿因子试验对“类风”诊断有特异性;血尿酸增高对“痛风”有确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