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
一、常见证型
行痹(风痹):全身关节或肌肉酸痛,游走不定,尤以腕、肘、膝、髋、踝等关节为多见。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多浮象。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濡肿,痛无定处;或手足沉重、麻木,活动不利。舌苔白腻,舌体胖或边有齿印,脉濡缓。
痛痹(寒痹):全身酸楚,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痛缓,遇冷更剧,每于夜间或阴冷天气加重。全身症状可有恶寒肢冷,溲清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迟或沉细。如寒湿痹着于腰脊,可见腰部冷痛,活动不便。
热痹:恶风发热或低热不适,膝、踝、腕、肘等关节游走疼痛,不能转动,周围皮肉红肿灼热,遇热痛甚,得冷则舒。肢体可见环形红斑或扪及皮下结节。舌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脉滑数或濡数。
骨痹:其痛彻骨,如虎之啮;或关节肿痛如脱,沉重发麻,肌肉萎缩;或脊柱强直变形,不能直立或弯腰;或臂骺枯细,身体羸瘦,最后可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终身残疾。
二、类证鉴别
痿证:又名痿蹙。以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萎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久则肌肉萎缩为主症,患肢并无疼痛。痹证则始终有骨节、筋肉疼痛,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膝痈(膝眼毒):膝痈初起多见形寒发热,膝部微肿,步履不便,继之局部红肿灼热或色白漫肿,日久关节腔因积液而肿大,股胫变细。溃破后,脓出如浆或流出黏性黄液,愈合甚慢。痹证日久,膝关节肿大,形如鹤膝,每与膝痈早期难以鉴别。故凡见有膝关节红肿掀痛,步履艰难,且伴有恶寒发热者,应警惕为膝痈之证,须仔细辨别。
三、临证浅识
痹证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包括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功能性关节痛等。其他如结核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关节腔积液等,一般不属本证范围,如在早期以痹痛为主要表现时,亦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治。
痹证的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偏胜,气血、经络的虚实。一般而言,风寒湿热之邪,单独伤人者少,合并为病者多。而一旦侵入人体之后,可因体质之不同,或从热化,或从寒化,转归不尽相同。由于本证一般病程较长,常常累及阴阳、气血和五脏,而续发他证。故本证之慢性患者,病机及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如某些病人,既有手足关节肿痛,局部灼热的热象,又可有憎风怕冷、下肢发凉、或腰脊冷痛之虚寒见症;而有的病人四肢关节喜温畏寒,触抚觉冷,局部不红不肿,但又可能见到舌红苔黄、溲黄便干、脉象有力等里热之象,故本证的辨证,须重视整体状况,结合脉苔,全面分析,即使同一证型,亦当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例如同一湿热痹证,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以及热甚阴伤之异,临证时须细心观察。
关于痹证的预后,《素问·痹论》有“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之说。《张氏医通》有“著痹不移,肠肉破,身热脉涩者,不治”的记载。根据临床实际,痹证在急性期,如治疗及时而确当,并且注意巩固,其预后一般均较好。若痹证重感于邪或痹久不已,“内舍其合”,发生变症,其中以“内舍于心”的“心痹”及“内舍于肾”的“肾痹”预后最差。盖心主血脉,心主受邪则气急、胸闷、心悸、唇绀爪青,甚则虚阳亢于上、阴气衰于下,种种危象毕现。若久病入肾,精血内枯,骨失濡养,轻则身体羸瘦,皮肤枯涩,疼痛掣骨,不得屈伸,足痿履艰;重则骨节畸形,形成残疾。《素问·痹论》谓:“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指出了“肾痹”之证,不仅可以表现为骨节病变,而且能并发肿胀。临证所见,痹证合并肾病水肿,治疗多较棘手,预后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