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的五大好处(2)

养生之家导读:​推拿是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受术者体表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它的主要手段是手法,手法在推拿治疗中替代钉、药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调整内脏功能

推拿手法有调整内脏功能的作用。这种调整是用手法刺激体表,通过经络的传导,直接影响内脏功能的。如:在定喘、肺俞采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揉法可止哮喘;点、按脾俞、胃俞附近压痛点能止胃痛。临床实践表明,推拿手法在柔软体腔(腹腔)刺激体表可直接影响内脏。如在腹部进行适当的手法,能调整胃肠的功能。另一方面,不同的推拿手法对脏腑的不同状态,具有双向调整作用。如操作时间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内脏的生理功能;操作时间较长的轻刺激,能活跃、兴奋内脏的生理功能。神经生理学的观点证实,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但对周围神经有抑制作用。如用轻柔手法推、抹头部,能抑制大脑皮质;若用较重的手法按、揉头部,就能兴奋大脑皮质。

()提高抗病能力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因为机体的抗病能力相对虚弱,邪气才能乘虚而入,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推拿通过手法对身体局部刺激,促使营卫气血周流,经络通畅,从而调整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脏腑、阴阳相对平衡,使机体处于最佳的功能状况,达到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促进I临床症状的缓解和消除,起到预防和防止疾病的目的。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杌等,是指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属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属于中医外治疗法范畴。推拿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运用手法防治疾病及养生保健的一门中医学科。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前,扁鹊就运用推拿、针灸疗法,抢救尸厥患者。《黄帝内经》中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的疾病,如痹证、痿证、胃痛、口眼歪斜。《金匮要略》中有运用“膏摩”治疗疾病的记载。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产生于秦汉时期。以上说明,我国早在先秦至秦汉时期,推拿疗法已普遍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推拿疗法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独特的疗效,备受世人瞩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推拿不受设备、条件的限制,能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病证的预防、治疗以及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