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荫奇中药治疗肝肾阴虚、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案

养生之家导读:胡荫奇中药治疗肝肾阴虚、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案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病案介绍】张某,女,46岁,干部,2001年9月17日初诊。患者颈、腰疼痛反复发作8年余。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腰部疼痛,伴有晨僵,时有胸闷,低热(体温37.2~37.6℃),无盜汗。3个月前曾在某医院就诊,经检查白细胞抗原阳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36毫米/小时,抗“O”阴性,C反应蛋白6.8毫克/升,双侧骶髂关节ⅹ线片提示符合骶髂关节炎Ⅱ级改变。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给予甲氨蝶呤、柳氮碘胺嘧啶等药治疗3个月,效果不显,乃找中医诊治现患者颈部、腰部疼痛,夜间及劳累后疼痛加重,晨僵持续1小时左右,时有胸闷,无夜间翻身困难,伴有口苦、尿赤,大便正常,查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滑。中医诊断为痹病(肝肾阴虚,湿热痹阻型),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治宜补益肝肾,清热利湿通络。处方:穿山龙30克,青风藤15克,赤芍15克,炒栀子10克,黄柏12克,狗脊15克,炒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乌梢蛇10克,炮穿山甲10克,威灵仙30克。土贝母15克,莪术15克,鸡血藤30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另用湿热痹冲剂,每次5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服药25剂后,颈、腰部疼痛及晨僵减轻,但近来岀现双髋、膝关节时痛,无畏寒,纳可,尿赤,大便干,1~2日1次,査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滑,上方穿山龙减至20克,继续服用。服近3个月后三诊,患者腰骶部、双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腰部稍感僵硬不适,遇热诸症稍缓解,上下楼时双膝疼痛不适,尿赤,大便调,査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滑,用药稍作调整。处方:蜈蚣3条,全蝎3克,川牛膝10克,伸筋草10克,狗脊15克,炒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淫羊藿10克,乌梢蛇10克,威灵仙30克,土贝母15克,青风藤15克,鸡血藤30克,穿山龙20克,半枝莲15克,白芥子6克。另用湿热痹冲剂,每次5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上方间断服用近半年,腰骶部及双髋关节疼痛基本消失,但腰部仍感僵硬不适,双膝关节疼痛,牙龈肿痛,纳可,二便调,査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弱,2002年6月7日于某医院复査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范围。处方改为上方去蜈蚣,加杜仲10克,细辛3克,继续服用。继服中药1个月后,诸症消失,复査人类白细胞B-27阴性,双侧骶髂关节ⅹ线片前后对照提示局部虫蚀样改变较前稍有改善,其余无明显变化。遂改服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2次),以调理善后。

[唐先平.胡荫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中医杂志,2003,4(9):650]

 52.png-sy

【分析点评】胡氏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转归必有规律性,但反映到每一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身上,由于先天禀赋、后天的居住环境、饮食营养、发病诱因及体质类型之不同,又各有特点,因此临床治疗时既要针对每位患者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又要针对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病的发病机制及其疾病发展规律进行辨病治疗,做到病症结合,分期制宜。一般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及骶髂关节Ⅹ线片检査的改变分为早期、中期及晚期,但又常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发展趋势及实验室检査指标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此患者属肝肾阴虚,湿热痹阻型,胡氏治以补肝益肾,清热解毒,化湿通络,常用药物有黄柏、川牛膝、炒杜仲、半枝莲、白芥子等。其中半枝莲性寒味辛,入肝、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利尿的功能,常用于治疗疮疡痈疽、咽喉肿痛、水肿、黄疸以及跌打损伤等病症;白芥子辛温,归肺经,为气分药,具有祛痰散结消肿之功,能够搜逐皮里筋膜外和筋骨关节之痰。者配仼寒温并用,能淸热解毒化痰祛瘀散结,对于痰湿毒瘀痹阻经络关节所致的腰骶及脊背部疼痛、脊背强直僵硬变形、俯仰转侧不利等有良效。本例患者的治疗,辨证准确,治法得当,用药合理,并能坚持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