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釆用益肾化浊,解毒通络为基础治法,随证加减。①方剂组成:制何首鸟30g,熟地20g,牛膝20g,杜仲10g,山茱萸10g,淫羊藿10g,石菖蒲15g,胆南星10g,丹参30g,地龙10g,川芎10g,黄柏10g,黄连6g,云苓15g。②随证加减:
尿频、夜增多加益智仁15g;头晕头痛加天麻10g,钩藤10g(后下);阴虚内热加丹皮10g,知母10g;大便秘结加大黄6g,麻仁10g。③煎药方法:水煎服。
临床疗效
30例治疗前及1个月后进行MME量表检测,其中积分差5分为显效共7例,占23%;2<积分差<5为有效,共19
例,占63%;无效积分差<2,共4例,占13%。
治验点评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智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能力和人格等精神活动方面的受损表现。中医理论认为是脑髓功能异常的表现。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有“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的论述,明确将人的智能归为脑的功能。脑居天阳之血病
位,为人体最高的主宰,阳气所会聚之处。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脑为清灵之府,邪不可受。
即“六腑精华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至清而不可犯也”(程杏轩《医述》引自《会心录》)。
脑血管性疾病中医称中风,血管性痴呆(VD)是在脑血管病基础上发生的,其基本的病理基础与中风病一致,血管性痴呆(VD)并发于中风之后,同样以脏腑功能不足,肾精亏虚为病本。血管性痴呆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善忘等,所以该病当属中医“痴呆”、“呆证”等范畴。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赖以滋润、温煦的源泉。肾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充盛与否直接关乎脑髓的营养。说明肾精是脑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中风及血管性痴呆好发于中老年人,所谓“年过四旬,气阴自半”,肾精渐亏,髓海不足,神机失用而发为痴呆。故治以益精固肾为本。痰瘀阻络构成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基本病机背景。脑为清阳之总会,脑髓纯者灵,杂者钝,清静则纯,秽浊则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故脑当以清静为要,才能主乎神志之清。脑为清灵之脏,浊邪犯之则病。《石室秘录》中云:“痰势最盛,呆气最深”。
陈士铎在《辨证录》中专立有“呆病门”。
痰积胸中
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认为此病为痰气所致,提出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痰浊之邪上蒙清窍,神机失用而发为“痴呆”。说明痰浊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瘀血阻络是中风又一病机,古人有“凡心有瘀血也令人健忘”故瘀血内阻,脑络瘀阻,元神失养,终致灵机呆钝,而发为痴呆。近年来有关络病学说的研究提示络脉病变的实质是虚、痰、瘀、浊毒互结,而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与肾精亏虚、痰瘀阻络有关。故洽以涤痰化瘀通络“毒”泛指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指出:“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说明邪气不去,蕴久则可化生为毒,因而产生了“邪盛为之毒”的观点。痰浊瘀血蕴积日久,属内生之毒,也有瘀毒痰毒之说。因此,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是浊毒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血管性痴呆是与中风病相关的智能障碍,由于中风后瘀血痰浊互结,日久不去,化生浊毒,结滞脑络,败坏脑髓形体,致神机失用,渐为痴呆。因此,浊毒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致病因素。方中选用苦、甘、涩、徼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专人肝肾的何首鸟,补益肝肾、益精生髓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何首乌能降低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清除自由基、对抗脂质氧化活性。辅以杜仲、牛膝、山茱萸、淫羊藿等平补肝肾之品,以温助肾中阴阳,合“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助君药之功以生肾精。石菖蒲、胆南星化痰醒神开窍。丹参、川芎活血祛瘀,养血安神,通行血脉。地龙味咸、性寒,既可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又能治气虚血滞、经络不利,黄柏、黄连清热解毒,云苓淡渗使补而不滞,邪有所去共为佐使。全方通补结合,补而不滞,诸药配合,滋补温肾养精,化瘀祛痰,共奏益肾化浊,解毒通络法。综上所述益肾化浊,解毒通络法对于治疗血管性痴呆和控制血管性痴呆病情波动、延缓病程进展具有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