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的中医辨证治疗

养生之家导读:健忘是由于脑力衰弱,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古医籍中称为“喜忘”

【概述】

健忘是由于脑力衰弱,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古医籍中称为“喜忘”

或“健忘”或“善忘”。它与生性迟钝天资不足者不同。历代医家认为本病与心脾肾有关。《医方集鮮补养之剂》指出,“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三因极——病证方论》健忘证治说“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尽心思量不来者是也,二者通治”。可见本病多有心脾不足,肾精虛衰而起。盖心脾主血,肾主精髓,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则阴血损耗。房事不节,精亏髓减。则脑失所养,皆能令人健忘。髙年神衰(脑萎缩)亦多患此。

健忘与不寐并见,二者在病因证治方面亦有密切联系。治疗原则一般以养心血,补脾肾为主。

37.png-sy

【辨证论治】

1.思虑伤脾

症状:症见精神疲倦,食少心悸,不寐健忘。

治法:补养心脾。

方药:用归脾汤主之,可加益智仁,丹参,石菖蒲,五味子。

2.肾精亏损

症状:症则腰酸乏力,甚则滑精早泄,若阴虚则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石菖蒲之类。若阴阳两虚,舌淡脉沉细者,则六味地黄丸加鹿角胶、肉苁蓉,巴戟天、紫河车等品。

3.素体不足,劳心过度

症状:症见精神恍惚,健忘者,可用枕中丹主之。

至于老年神衰,而健忘,多属生理衰弱的现象与因病而致的健忘不同,药难取效。

多寐

【概述】

多寐就是一般所谓“嗜睡症”。其特点是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唤之能醒,醒后复睡。《灵柩·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说明多寐的病理,主要是由于阴盛阳虚所致。因阳主动,阴主静,阴盛故多寐。后世医家又有进一步阐述,如《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认为:“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丹溪心法·中湿》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可见多寐主要是由于脾虚湿盛所引起。此外病后或年高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困倦无力而多寐者,亦有所见。至于某种热性或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嗜睡,每为病情严重的预兆,不属这种多寐症型范围,应区别对待。

【诊断要点】

1.多寐多因痰浊内阻,清阳不升等所致。以白天有发作性,难以控制人睡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发作性睡病”。

2.本病多见于儿童期及青壮年男性。有反复发作史。起病突然,经过平稳。

3.临床表现突然发作不可抗拒的入睡,而无预感,可在任何环境下发生。人睡时间多短暂,亦可达数小时,睡眠后常自动醒转。夜间睡眠多正常。亦可表现为突然仆倒而人睡。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4.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常无特殊发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之虚实:多寐主要病机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实证多属痰湿内阻,淤血停滞以致阴寒邪气内阻,阳气不宣,虚证多属心脾不足,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阳不出阴。

2.辨病之标本:多寐病程较久。症状较为复杂,且往往是虚中夹实,实中夹虚。

故在临床辩证时,应当根据病史,体质,神情症状表现,舌脉征象等判定病之标本,以利于治疗有的放矢。

(二)分型施治

寒湿内阻型

症状:多发雨湿之季,或丰肥之人。肢体困重,脘腹痞胀,胸闷纳少,疲乏嗜睡,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滑或濡缓。

治法:燥湿健脾。

方药: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味。

处方:苍术⑩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藿香15克,苡仁30克,法半夏15克,山楂15克,甘草6克。

加减:湿邪久蕴化热见口苦而黏,苔腻者加黄芩10克,山栀10克,通草10克,苡仁30克,腹痛食滞者加焦三仙各15克,枳壳10克。小便赤涩者,加泽泻15克,滑石30克。

备选方剂:麝香正气散。具有顺气化浊祛湿之功效。适用于痰湿内阻,脾阳不足而致的嗜睡。

2.心脾两虚型

症状:精神倦怠,嗜睡难醒,健忘易惊,心悸气短,自汗或动则岀汗。面色少华萎黄,腹胀,饭后尤甚,肢怠乏力,纳少便溏,舌痰腻,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养心健脾,敛气醒神。

方药:六君子与养心汤加减。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当归6克,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黄芪15克,枣仁15克,柏子仁12克,川芎9克,远志9克,五味子9克,菖蒲9克,甘草6克。

加减:恶风怕冷,肢厥者,加附子(先煎)10克,桂枝10克,防风10克,多梦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备选方剂:七味白术散。具有健脾化湿,益气生津之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兼痰浊蒙蔽清窍而致的嗜睡。

3.脾肾阳虚型

症状:精神疲惫,整日嗜睡懒言,腹胀便溏,腰膝酸冷,畏寒肢冷,健忘。舌淡苔薄,脉沉无力。

治法:补肾温脾

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

处方: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巴戟天12克,升麻6克,淫羊藿15克,炙甘草6克。

备选药剂:肾气丸。具有温肾助阳之功效适用于肾阳虚为主之嗜睡。

4.淤血内阻型

症状:头晕头痛,神倦嗜睡,病情较久,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

治法:活血通络醒脑。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处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白芷10克,丹参30克生姜10克,葱白3条,大枣5枚。

加减:兼有气滞者,选加青皮10克,陈皮10克,枳壳12克,香附10克,兼有阴虚者,可选加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麦冬12克,兼有气虚者可选加黄芪18克,党参15克,阳虚盛者,选加肉桂6克,熟附子10克,兼有痰浊者选加法半夏15克,陈皮10克,白芥子12克,兼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梔各12克。

5.痰浊痹阻型

症状:精神萎顿昼夜嗜睡,胸闷脘胀,形体肥胖,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

治法:健脾化痰,和中醒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竹菇10克,生酸枣仁10克,枳实10克,甘草6克。

加减:痰而化热者,加黄芩10克,胆南星10克,偏寒者加木香10克,草豆蔻10克。终日昏昏欲寐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

备选方剂:①二陈汤合平胃散。具有燥湿化痰,使脾利水之功效,适用于痰湿内阻嗜睡者。②七福饮:具有益气养血,开窍醒神之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引起者。

单方、验方:

(1)生枣仁30克,绿茶60克,(以生姜汁拌匀)焙黄研为细末,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每日1次,适用于胆热多寐者。

(2)大麦500克,川椒30克,干姜60克,前二者炒后,与千姜共捣为粗末,每次2克,开水送服,日三次,适用于各种多寐。

(3)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麦冬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肝郁脾虚型者。

(4)健胃消食片:每次2.4~3.6克,每日三次,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滞中焦之多寐证

(5)麝香正气丸:每次服9克,日三次。适用于湿邪困脾者。

(6)醒脾化湿汤:主治嗜睡症。

处方:白术、茯苓各30~60克。白豆蔻、石菖蒲各10~15克,佩兰叶20克,厚朴10克,车前子10~20克。加减:脾气虚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痰湿内困者,加法半夏15克,生姜15克,湿郁化热或肝胆湿热者加栀子、黄芩各10克,脾肾阳虚者加附子6~20克。心阳虚者加桂枝10克,或肉桂6克,甘草6克,心气不足加党参,生枣仁各15克。用法:每日1剂,10剂为一疗程,困倦消除后改隔日服1剂,连服4~8疗程巩固疗效。《新中医》2006年10期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