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健忘是指记忆减退,遇事善忘而言。严用和谓:“夫健忘者,常常善忘是也。”本证在《黄帝内经》称“善忘”,《千金要方》称“好忘”,《诸病源候论》称“多忘”,至北宋《太平圣惠方》始名健忘。
由于本证常与惊悸、不寐等证互见,故古代不少医籍多合并讨论。
明·金正希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影留在脑中。”汪昂亦云:“凡人追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记忆(亦称记性)是过去经验的再现,即过去感知之事,都会在脑中留下形象以保存下来,这种形象通过“认识”和“追忆”反映出来。所以,记忆是人类在感知和思维基础上建立的精神活动,古代认为是“心主神明”的外在表现。
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盖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肾生髓,脑为髓之海。心肾之精血上养于脑,则脑海满而精明善记。若脑髓不足,则颟预健忘,故董西园谓:“少壮之人营卫足而心肾充,多无是证。”唯小儿脑髓未满及年老脑衰之人乃有之。
临床常见之健忘,大致可分虚实两类,因心脾气血衰少或肾精不能上承者为虚;因热病、痰瘀或脑外伤、药物因素所致者多实。
1.忧思劳心过度,损伤心脾气血,“荣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灵枢·大惑论》),心神失养而善忘。
2.肾藏志、生髓,久病肾虚或房劳伤肾,致肾精亏耗,而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则“浊火乱其神明”;或因年老肾精自然亏虚,脑海不充,“灵性无所依”而善忘。
3.风寒或温热之邪乘于血气,“血并于下,气并于上”,而为阳明蓄血;或因痰瘀、湿浊,凭凌清窍,均能令人神乱而健忘。
4.其他如脑部外伤,血瘀脑络,或长期饮酒,或常服金石燥烈之药和过量的莨菪、商陆等毒草,均可令人志乱而健忘。
上述病机,虚证多见于久病或衰老之人,常与诸虚不足之证同时出现,其健忘每逐渐发展;实证主要见于热性病、脑外伤及酒精、煤气、药物中毒等,其健忘常突然发生。至于因大脑发育不良的智力低下,则不属本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