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葱白数根切碎,用布袋包起,放在蒸锅中蒸,再以毛巾裹之,趁热烫敷咽部和前胸。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咽痛、咳嗽、气逆。
(2)伏贴,是伏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一种方法,采用配制的药膏摊在方块纸上,分别贴于有关穴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即用细辛、延胡索各12 g,甘遂、白芥子各21 g,研成细末,生姜汁调糊(每次用鲜姜60 g,洗净浸泡后捣碎,挤出姜汁),再取直径约5 cm 的油纸或塑膜,共6块,将药糊摊上。其中每次药糊直径为3 cm,分别贴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的穴位上,然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贴后局部烧灼疼痛,可以提前取下,如局部有微痒或温热舒适感,可以多贴几个小时。每隔10日贴1次,即每伏1次,共3次,一般可以收到显著效果。
(3)苍耳子、细辛、罂粟壳各40 g,公丁香81 g、茱萸18 g,白芥子24 g,肉桂20 g,麻黄150 g,共研细末,每次取少量填脐,胶布盖贴,隔日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3~4个疗程。
(4)甘遂、细辛各12 g,白芥子、延胡索各21 g,共研细末,加姜汁调成糊状,敷贴于背部,两侧心俞、肺俞、膈俞等穴,每剂(天)贴1~2小时,整个夏季共贴3次。
(5)公丁香0.5 g,肉桂、麻黄各5 g,苍耳子3 g。以上4味共研为细末。
用乙醇棉球消毒脐部,趁乙醇未干之际,将药末敷于脐内,装满肚脐为度,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48小时换药1次,连用10次为1个疗程。具有温肾散寒、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6)穴位敷贴“阳虚咳喘敷贴方”,主要成分和剂量为淫羊藿、熟附块、巴戟天、补骨脂、桑寄生各2 g,麻黄1 g,丁香、吴茱萸、肉桂各0.6 g,各研为细末,拌匀,将敷贴方用姜汁调制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 cm 的锥状药饼,然后用7 cm x 10 cm 麝香止痛膏固定于天突和大椎穴,一般贴4~6小时至局部皮肤发红甚则发泡,如有皮肤溃破者局部涂以甲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