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外袭,痞塞耳窍型耳胀耳闭检查见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鼓膜穿刺可抽出清稀积液,鼻黏膜红肿,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发热恶寒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浮。
治疗原则
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处方用药
1.荆防败毒散:荆芥9克,防风9克,甘草6克,川芎9克,前胡9克,柴胡9克,桔梗9克,枳壳9克,茯苓9克,羌活9克,独活9克。
按语:本方疏风散寒,宣肺通窍,用于风寒偏重者,可酌情加用石菖蒲、枳壳等药增强通窍之力;鼻塞不畅者加辛夷、苍耳子。方中党参对体虚者有扶正祛邪之意,体实者可减去。
2.银翘散:金银花9克,连翘9克,薄荷3克,荆芥9克,淡豆豉9克,牛蒡子9克,芦根24克,桔梗6克,淡竹叶9克,甘草6克。
按语:本方疏风清热,散邪通窍,用于风热外袭者。头痛甚者加桑叶、菊花;咳嗽咽痛加前胡、杏仁、板蓝根之类;耳胀堵塞甚者加石菖蒲以加强散邪通窍之功,中耳积液多者加葶苈子、泽泻、车前子、木通以清热利湿。
3.干祖望经验方:麻黄3克,杏仁10克,荆芥6克,路路通10克,石菖蒲3克,桔梗6克,桑叶6克,荷叶一角,防己6克,甘草3克。
按语:本方是干祖望教授治疗外邪循经犯肺所致耳鸣耳聋的效验方。
中成药
可用防风通圣丸和黄连上清丸,功能疏风清热泻下。
其他治疗
1.滴鼻:使用具有疏风消肿、通窍作用的药液滴鼻,使鼻窍及耳窍通畅,减轻堵塞,并促使耳窍积液的排出。
2.鼓膜按摩:可采用徒手按摩法:用中指插人外耳道口,轻轻摇动数次后,突然拔出,重复10次;或以两手掌心稍用力加压于外耳道口后,突然向外侧移开,反复20次。每日按摩多次以引动耳内经气而通窍。亦可选用鼓气耳镜按摩法:将鼓气耳镜放入外耳道内,反复挤压、放松橡皮球使外耳道交替产生正、负压,引起鼓膜的运动而起到鼓膜按摩的作用。
3.咽鼓管吹张:可选用捏鼻鼓气法:患者用拇指和示指捏紧两鼻翼,吸气后闭紧嘴,再用力呼气,使呼出的气体沿两侧咽鼓管进人鼓室,患者自己能感受到鼓膜向外运动的振动声,但咽鼓管狭窄者则不出现上述情况,每日1次。若耳痛较甚,鼓膜充血,或鼻塞涕多者,不宜进行咽鼓管吹张。
4.体针:可采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耳周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远端可取合谷、内关。用泻法,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