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要点
(1)耳胀:发病较急,病程较短,是以耳内胀痛为主。
(2)耳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是以耳内阻塞,听力下降为主,多由耳胀遗患而来。
三、分证论治
(一)风邪犯耳
1.症状突然发病,耳中胀闷不适,或胀痛,耳鸣如风声,听力下降。本证初起常有发热恶寒,輿塞流涕,或有咳嗽咯痰、头痛等,小儿则哭闹不宁,苔薄白,脉浮。
2.治法
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3.处方
耳门、风池、听会、璐风、外关。
4.配穴与配法
风热耳胀、耳痒者,加上星、合谷。发热者,加
曲池、大椎。头痛者,加头窍阴,刮痧或针用泻法。上星、大椎可刺络出血。
5.刮拭顺序
(1)头部:耳门、听会、翳风、上星、头窍阴。
(2)上肢外侧:合谷、曲池、外关。
(3)颈部:风池、大椎。
6.解析
耳门、听会、蝌风调和耳窍气血,有聪耳启闭作用。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两穴共奏疏风解表之功。
(二)痰浊积聚
1.症状耳胀不适,听力不聪,头晕头重,或有咳嗽咯痰,胸脘痞闷,苔白腻,脉濡或滑。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
2.治法
蠲痰降浊,利湿聪耳。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3.处方
耳门、翳风、颔厌、丰隆、中渚。
4.配穴与配法心悸者,加内关、膻中。咳嗽、咯痰多者,加肺俞、天突,刮痧或针用泻法。
5.刮拭顺序
(1)头部:耳门、翳风、领厌。
(2)下肢外侧:丰隆。
(3)上肢外侧:中渚。
(4)颈部:天突。
(5)背部:肺俞。
(6)上内侧:内关。
6.解析耳门、翳风疏利耳窍,是治疗耳病的要穴。颔厌疏通少阳经脉之气。配丰隆和胃理脾,化浊祛痰。中渚调理三焦经气,以助气化。
(三)肝肾两虚
1.症状耳闭,听力下降,咽干舌燥,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有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2.治法
滋补肝肾,填精聪耳。以足少阴肾经穴、背俞穴为主。
3.处方
太溪、三阴交、听宫、完骨、肝俞、肾俞。
4.配穴与配法
伴有咽干声嘶者,加照海、廉泉,刮痧或针用
补法。
5.刮拭顺序
(1)头部:耳门、璐风、颔厌。
(2)下肢外侧:丰隆。
(3)上肢外侧:中渚。
(4)颈部:天突。
(5)背部:肺俞。
(6)上肢内侧:内关。
6.解析
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配三阴交以调补三阴之不足。听宫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配完骨以开通耳窍。肝俞、肾俞补益肝肾。
四、相关疗法
1.排毒
服用清肠食品,祛除万病之源。
2.根据不同病症需要,选用不同的营养调理食品。
3.结合经穴皮部疗法。
4.头针取颞后线,自率谷穴向前下方沿皮刺向曲鬓。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日或隔曰1次。
5.耳针
内耳、神门、肺、肝、肾等穴或耳郭上的压痛点。每次取1-3穴,用中强刺激。或用埋针,埋针期间每白可按压埋针处3~5次。
6.鼓气吹张法
即捏鼻、闭唇、鼓气,使气进入耳窍内,此时耳
膜可有向外膨胀的感觉。本法适用于鼓膜内陷者,鼻塞涕多者不宜使用。
五、小结
1.耳胀及时施以针灸治疗,疗效较好。
2.如延至耳闭,且听力损失较重,恢复较慢。耳胀、耳闭若治疗不及时,有的可能转为脓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