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胀耳闭(非化脓性中耳炎)的临证护理方法要点与注意事项

养生之家导读: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故称“耳闭”。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

概述

耳胀、耳闭是因邪犯耳窍、气血失畅所致,以耳内有胀闷闭塞感、听力下降、鼓膜内陷或鼓室积液为特征的耳病。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故称“耳闭”。相当于“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表现

1.风邪犯耳证:耳中胀闷,耳鸣,听力下降,鼻塞流涕,咳嗽咯痰、头痛等症。检查见鼓膜内陷。舌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治宜疏风散邪,行气通窍。

2.痰浊积聚证:耳胀不适,听力下降,头晕头重,胸脘痞闷。检查见鼓室积液,量多难消。

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治宜化痰降浊,利湿通窍。

3.气滞血瘀证:耳胀、耳中闭气,或有刺痛感,耳鸣不聪。检查见鼓膜混浊、内陷,或增厚、粘连,或有鼓室积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治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4.脾气虚弱证:耳闭时轻时重,听力下降,面色无华,肢体倦怠,纳呆,腹胀,便溏。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或有鼓室积液。舌淡,舌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升清,益气通窍。

5.肝肾阴虚证:耳内闭塞,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检查见鼓膜内陷、混浊或有粘连。舌红,舌苔薄,脉细数。治宜补肝益肾,滋阴通窍。

临证护理

1.风邪犯耳证:发病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

2.痰浊积聚证

(1)指导患者经常作捏鼻、闭唇、鼓气等自行吹张动作,消除耳胀、耳闷之感,或用手指按压耳屏。一按一放,反复多次,以疏通经气,减轻症状。

(2)鼓室积液量多者,配合医生可行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切开排液,或鼓膜置管引流。

3.气滞血瘀证

(1)遵医嘱指导患者进行滴鼻法、鼓膜按摩法、咽鼓管自行吹张法等训练。

(2)可遵医嘱配合针刺治疗。

4.脾气虚弱证

(1)指导患者用手指捏鼻、闭唇、鼓气门行咽鼓管吹张,以减轻症状。

(2)消除患者顾虑,树立治疗信心。

(3)鼓室积液者,配合医生行鼓膜穿刺抽液等。

5.肝肾阴虚证:遵医嘱可行滴鼻法,以减轻黏膜充血水肿。

饮食护理:

1.风邪犯耳证:宜多食蔬菜、水果,忌食刺激性食物。

2.痰浊积聚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3.气滞血瘀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食物。

4.脾气虚弱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营养均衡,忌辛辣食物。

5.肝肾阴虚证:可选食百合、甲鱼等食物,忌食肥汁之品。

用药护理

1.中药治疗:遵医嘱服用中药汤剂,服药后应观察其疗效和反应。

(1)风邪犯耳证

1)遵医嘱给予疏风散邪、行气通窍之中药汤剂,宜偏凉服用。方用荆防败毒散或桑菊饮加减,或银翘散加菊花、夏枯草、青蒿、石菖蒲等。

2)窍内有积液者,可加车前子、桑白皮等以清利湿热。

(2)痰浊积聚证

1)遵医嘱给予化痰降浊、利湿开窍之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

2)耳内胀闷者,遵医嘱用1%麻黄素液滴鼻,对鼻塞流涕者更为需要。

(3)气滞血瘀证

l)遵医嘱可给予行气活血、化瘀通窍之中药汤剂,如通气散加赤芍、石菖蒲等,宜温服。

此方中的香附、川芎、赤芍行气活血,柴胡为人少阳经主药,轻清行气,配以石菖蒲行气通窍。

2)若症情较重,可配合通窍活血汤药。

(4)脾气虚弱证

1)遵医嘱给予健脾升清、益气通窍的汤剂,如补中益气汤合通气散加减,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宜温服。

2)阴虚内热者忌服.如患者出现烦躁、口渴、手足心热等阴虚发热则停止用药;命门火衰、虚寒或湿热泻痢者也不宜使用。

(5)肝肾阴虚证:遵医嘱给予补肝益肾、滋阴通窍汤剂,如耳聋左慈丸合通气散加减,宜温服,或淡盐汤送服。感冒时不宜服用。

2.单纯型局部用药:遵医嘱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对中耳炎及外耳道炎等有预防复发、达到根治的作用。

3.滴耳法

(1)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

(2)操作者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在外耳道内滴人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人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

(3)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情志护理

患者因听力减退而焦虑,应加以疏导,取得配合。应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治疗的信心。

可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忌暴怒,忌劳累。

并发症护理

耳聋:

(1)观察耳部内外有无红、肿、热、痛,外耳道有无分泌物及其色、质、量、气味等。

(2)观察血涕、耳周组织肿块、复视等症状,颗下颌关节活动有否异常,耳鸣、听力情况,并做好记录。

健康指导

1.注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预防外邪侵人。

2.保持鼻腔通气,及时治疗鼻塞、流涕病症,正确掌握擤鼻方法(两个鼻孔交替擤鼻)。

3.坚持做鼓膜按摩法:用手指揉按耳屏,或以手指插入耳道内按捺,时按时放,按放交替,反复多次,有利于疾病缓解。

4.做咽鼓管自行吹张法:自行捏鼻、闭唇、鼓气,使气经咽鼓管进入耳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