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医案大全

养生之家导读: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三叉神经痛怎么治疗?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老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医案大全。

三叉神经痛

杨兆勤等医案

王某,女,49岁,工人。

1988年5月30日就诊。

自诉面部疼痛已4年之久。于1984年2月16日晚突然发生右侧面部疼痛,说话、吃饭均痛不可忍。从1987年以来疼痛加剧,呈阵发性、放射性、电击样剧痛,每5分钟痛一阵,很有规律,每次大约2分钟。曾在省级有关医院住院2次,用各种疗法均无效。检查:血压14.96/9.31千帕,神疲,面黄,表情痛苦。舌质红,苔黄,脉沉数。其疼痛部位为右侧三叉神经Ⅱ、皿支分布区域。

诊断:三叉神经痛(胃经实热型)。

取穴:主穴:三叉神经镇痛点、足三里。配穴:第一支疼痛配攒竹、合谷;第二支痛配四白、迎香、内庭;第三支痛配承浆、三阴交。

操作方法:三叉神经镇痛点位于颧骨下缘,上颌骨体后缘,下颌支前缘的前方。针刺时针尖向后内上,以45°角进针1.5~2寸深,针尖直接通过颞下窝达翼腭窝处。足三里穴直刺进针1.5寸。用RIY~41型热灸治疗仪,在足三里、三阴交穴上涂少许艾油后,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针灸1次。还可在迎香穴处埋上皮内针3~4天。上述方法,10天为一个疗程。

采用上法治疗1次,次日复诊,患者自述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时间延长。治疗3次疼痛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又继续治疗7次,随访1年未复发。[河南中医,1993,(3)]

石信箴医案

陈某,女,50岁。

主诉:左侧额面颊阵发性剧痛20年,加重2天。患者左侧上额及面颊阵发性、闪电样、火烧样剧烈疼痛,时轻时重。近日因念怒而诱发,从左侧眉棱骨处开始痛,窜至眼球,向左侧颞颊及鼻翼齿龈扩散,面灼热痛,目赤,涕泪、口涎俱下。每次疼痛持续1分钟左右,每天发作数十次,兼有胃热恶心,心烦易怒,口苦而渴,喜冷饮,便秘。

检查:左侧太阳穴处有明显压痛,面肌无运动障碍,舌质晦暗,苔薄黄,脉弦数。诊断:三叉神经痛(Ⅰ、Ⅱ支)。

取左侧太阳穴,以锋针刺之,出针后拔火罐,放出黑紫血约3~4毫升。毫针刺下关、合谷、内庭、太冲、太溪。

针后患者立感头清目爽,疼痛全消,目赤减退,2日后患者来述,疼痛已止。随访5年未见复发。[山西中医,1991,(5)]

刘桂良医案

张某,女,63岁。

右侧面部抽搐刺痛已数月,发作时,洗脸、刷牙、吃饭都很困难。经某院神经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第Ⅱ支),曾服中、西药无效而转我科治疗。

取穴:主穴,下关、翳风、风池(均患侧)。配穴:Ⅰ支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Ⅱ支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Ⅲ支加颊车、承浆、地仓、大迎(均患侧)。

操作方法:患者选择适当体位,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注射液在穴位上注射一小皮丘。术者用右手持三棱针在穴位上进针,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推压,使针尖穿透皮肤,并纵行挑破皮肤0.2~0.3厘米,然后针尖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如羊毛状)挑割断或用手术刀割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肌纤维露出表皮外需用手术剪剪平,后用碘酒消毒,覆盖小纱布,胶布固定。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每隔7天挑治1次,穴位另选,10次为1疗程。

采用上述方法治疗5次后,抽搐次数减少,疼痛减轻;10次后抽搐停止;2个疗程病愈。随访1年未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2)]

葛书翰等医案

荚某,男,61岁,农民。

1978年5月12日就诊:自诉右侧面部阵发性剧痛,反复发作6年。患者自1972年起,右侧面部突然出现电击样剧痛,每1~2分钟发作1次,剧痛难忍。1974年经某院神经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用无水酒精封闭1次,疼痛缓解1年。以后疼痛又复发,再次用无;水酒精封闭,疼痛未见缓解。在某医院针灸治疗2个月,也未收效。

检查:表情痛苦,.右侧面部污秽,患侧较健侧感觉稍迟钝,无运动障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三叉神经痛。

取穴:主穴:下关、四白、夹承浆。配穴:合谷、翳风。

操作方法:下关穴选用26号2寸毫针刺入1.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5~10次后出针,不留针。四白穴向眶下孔刺入1寸,得气即可,不留针。夹承浆选用26号1寸毫针,斜向前下方约30°角刺人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捣刺5~10次。余穴均可刺人1寸深,得气即可。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采用上法针治2个疗程时,疼痛已减大半,共电针4个疗程,疼痛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中医杂志,1987,(5)]

崔述贵医案

王某,女,38岁。

1986年6月25日初诊。

左面颊部阵发性刀割样痛3年多,每日发作25~35次,每次发作持续20~30秒钟,每逢受凉、漱口而发作。

检查:双侧瞳孔等大,整圆,对光反射存在,眼球运动正常,无面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17.3/10.7千帕。

取颧髎隔日针1次[取穴:颧髎(患侧)。操作方法:沿外眼角直下颧突下缘凹陷处,以3寸毫针垂直进针2.0~2.5厘米时,即出现触电似的针感,扩散整个面颊部。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一般每天针1次或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一般需2个疗程]。针第1次时,当即疼痛大减,针5次后,每天发作10~15次,每次持续5~10秒。共治疗2个疗程,痊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90,(3)]

李大勋等医案

庞某,男,72岁。

三叉神经第二支痛已2年余。自述右面颊部呈短暂发作性闪电样痛,间歇期完全无痛,间歇为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右上唇部有“扳机点”。经常不敢洗脸、嗽口,严重时,食不得进,寝不得安。

检查: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眼球运动正常,无面瘫。血压20/13千帕。舌苔黄燥,脉弦有力。

取穴:眶上切迹(攒竹穴)、眶下孔(四白穴)、颏孔(大迎穴前1寸)、颧醪、下关(均患侧)。

操作方法:不论受累神经为哪一支,三个孔都必刺。术者必须先在体表摸准“三个孔”的位置,然后左手指切,右手持针,徐徐刺入。眶上切迹可直刺1~1.5寸深,眶下孔可直刺0.5寸深,颏孔可向前下方斜刺1~1.5寸深。针刺人孔后,出现触电样针感,再施提插手法,捣针5~10次。针刺颧髎、下关时,必须分别刺到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针刺颧髎时针尖方向向后上方刺人,不可过高刺入眶上裂,损伤视神经,过低则疗效不佳。刺下关时应先垂直方向刺入皮肤,进针约1.5寸深时针尖触及骨面受阻,此深度相当于皮肤到下颌神经上的距离,应在针体上作以标记,然后将针退至皮下,使针尖向后(向耳侧)呈15°~20°角,并略微向上重新刺入同前的深度(标记处),切勿超过标记处,以免发生意外。留针30分钟,疼痛剧烈者留针时间可稍长。最少针5次,最多针30次。治疗经过:针刺眼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配阿是穴。针至第6天疼痛明显好转,共治14次痊愈。[针灸学报,1992,(4)1冯玉梅等医案王某,男,68岁。

右侧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反复发作3年,患者曾在某医院确诊为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支)。曾做过多种治疗无效。检查时,右侧眶上区有“扳机点”,同时诱发疼痛发作,针刺人迎穴4次[取穴:人迎。操作方法:取人迎穴,针时让患者仰卧,肩稍垫高,充分暴露颈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食指及中指轻按颈动脉向外推开,右手持消毒的毫针,沿左手指甲边缘缓慢捻转进针。针尖直抵颈椎横突骨面,针刺深度约1寸(病人体形胖瘦有别),当有阻力感时,施以泻法,酸麻胀感至同侧前臂或手指。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捻针2~3次,不提插。每日2次,左右交替,1周为1疗程]后,疼痛明显减轻。经治疗1疗程,痊愈,随访至今3年未复发。[上海针灸杂志,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