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枝范围內反复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及冷热等刺激而诱发,疼痛多从上颌枝或下颌枝开始。急骤岀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痛,或痛如刀割火灼,往往反复发作。中医典籍无此病名,属“面痛”、“头痛”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手足阳明经及足少阴经密切相关。手足阳明经与足少阴经均循绕侧面头部,与三叉神经在面部分布区域相近。诸如风寒、风热之邪外袭,循阳明、少阴经上扰头面,或阳明胃火与肝胆郁火上犯,阻遏经络,经气不通则痛。又痰浊内盛者,痰郁而化火,痰随火气上升,阻滞阳明,少阴经脉,以致名痛不愈,邪人血络,淤血内阻等亦可引起头面疼痛。
此外,三叉神经痛患者,常可见到牙痛。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面属肾,若肾精亏损,真阴不足,阴虚火旺,或阴虚不能制阳,虚阳独亢,上冲头面,也可致头面疼痛。
【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型
症状:常因受风受凉等因素引发,发作时头侧面呈刀割样剧痛,面肌紧束。畏惧风寒刺激,局部喜暖,遇凉则痛剧,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用川芎茶调散为主。处方: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川芎、白芷、藁本苍耳子、细辛、制川乌、荜菝等。
或用面痛二号方。
处方:川芎、白附子、桂枝、半夏、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当归、丹参、地龙、甘草。
2.风热上犯型
症状:常因遇风及热等因素诱发,其疼痛势如火灼,或胀且痛,遇热加重,得凉稍舒,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弦。
治法:疏风清热,活络止痛。
方药:用清空膏《兰室秘藏》方加减。处方:升麻、葛根、勾屯、薄荷、蔓荆子、蝉蜕、柴胡、川芎、羌活、黄连、黄芩、银花、连翘、芦根等。或用:面痛一号方《中医症状学》。处方:川芎、菊花、荆芥、半夏、陈皮、蝉衣、赤芍、丹皮、丹参、地龙、当归、甘草。
3.胃火上冲型
症状:常因进食辛热炙煿食物诱发,症见面颊呈阵发性剧痛,痛如火灼,或伴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质鲜红,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清胄泻火,通腑止痛。
方药:用清胃散或玉女煎加减。处方: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麦冬、芦根、黄连、牡丹皮、淡竹叶、升麻、蜂房等,若大便不通加大黄、玄明粉。
4.肝火上炎型
症状:常因忧思愤怒等情志刺激而诱发。症见患侧面部突作阵发性灼热疼痛,或电击样闪痛,伴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胁肋胀痛,口苦咽干,溲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活络止痛。
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处方:龙胆草、山栀子、黄芩、夏枯草、决明子、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木通、苦丁茶。
或用面痛三号方:处方:柴胡、郁金、山栀子、青黛、丹参、地龙、当归、赤芍川芎、陈皮、丹皮、甘草。
5.痰火上攻型
症状:常因进食时发作,多见于体丰形胖的患者。症见患侧头面呈胀闷剧痛,局部喜冷,口干不欲饮,头昏头重,胸脘痞闷,口吐痰涎,舌苔黄厚而腻,脉弦滑。
冶法:化痰泄热,活络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胆南星竹茹、天麻、枳壳、白僵蚕、地龙、黄连、栀子。
6.阴虚阳亢型
症状:常因睡眠不是或守夜、劳倦诱发。症见患侧头面抽掣样剧痛,伴两颧红赤五心烦热,或失眠健忘,头晕耳鸣,腰疲乏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育阴潜阳,镇静止痛。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处方:生地黄30克,天冬、玄参、白芍、知母、白蒺藜各15克,龟板、怀牛膝、女贞子、僵蚕各15克,甘草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7.淤血阻络型
症状:颜面阵发性剧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人夜尤甚,痛处拒按,舌质紫黯或有淤点,脉细涩。
治法:祛痰、通络、活血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当归、郁金、赤芍、柴胡各12克。川芎、玄胡各15克,泽兰叶15克,三七、桃仁、红花、甘草各10克,炮甲珠10克结语:
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常使病人坐卧不安,痛苦难忍。而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确切。
本病发于头面部,依“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之理。治疗方面,往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祛风药,如川芎、白芷、细辛、羌活、升麻、勾屯、薄荷、蔓荆子等引药上行,能更好地起治疗作用。其次,本病常是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根据“久病人络”原理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可选用一些搜风通络之品。如僵蚕、全蝎、地龙、炮甲珠、蜈蚣等以加强疗效。
附:三叉神经痛验方数则备用
1.四味芍药汤
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生牡蛎30克,生白芍30克,甘草15克,丹参30克,玄胡15克。服法:
日1剂,水煎服,以愈为度。
加减:胃火盛者加葛根、生石膏各30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蒲黄10克;阴虚火旺者加生地黄20克,麦冬10克,丹皮、山栀各10克,肝火旺盛加龙胆草、黄芩各10克,夏枯草30克,苦丁茶15克。
2.柔肝解痉汤
主治:三叉神经痛。
处方:生白芍30~60克,生甘草15克,全蝎6~10克,全蜈蚣3条,川芎30克。
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
加减:肝胃热盛者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10克;遇风痛重者加白芷、荆芥、细辛;病久痛甚加制马前子粉0.3冲服;淤血阻络者加红花、丹参、玄胡。
按语:本病多由情志內伤、肝失调达郁而化火上拢清窍,或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肝风内动而致。本虚标实为本病之机。故以养血柔肝、熄风止痉为治疗大法。重用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全蝎、蜈蚣熄风解痉,通络止痛;日久病人络,易致血淤。
外风尤易诱发故重用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甘草和中缓急,调解诸药,通经脉,利气血;与白芍配用增强缓急止痛之效。诸药伍用,养血柔肝;活血通络,熄风镇痛,标本兼治,使久病获愈。
3.选奇汤
主治眉棱骨痛。
处方:防风、羌活、黄芩、甘草、各10克。
本病阳明头痛或少阳头痛伴见。若单独难见者,多为风热外束,痛时目不能开,用本方有奇效。
加减:如痛甚者可加僵蚕15克,白蒺藜15克,玄胡15克。
验案:1978年8月,里潭乡棉花站职工周眀泉,男,25岁,患眉骨痛3天四夜,号叫不已。西医打吊针、青霉素、止痛药不效。邀予会诊,予施此方加僵蚕、白蒺藜、蔓萧子、玄胡各15克,1剂痛减,两剂而愈。自今仍念念不忘,经常介绍他病来治1978年9月记录)。
4.上海曙光医院“三叉神经痛方”。(主治:三叉神经痛及枕神经痛的验方)。处方:荆芥炭9克,生石决明30克,玄胡15克,白蒺藜15克,嫩勾藤30克,白僵蚕15克,白芷10克,炒蔓荆子15克,陈皮10克,全蝎粉3克(吞)。服法:水煎服,日1剂,7天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