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痢疾的病因病机_导致痢疾的原因

养生之家导读:黄星楼内科临证识见,附餐菊轩医案包括黄星楼主任医师的论文、讲稿、临证札记和诗文等资料。那么中医痢疾的病因病机_导致痢疾的原因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病因病机】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黏液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素问》谓之“肠澼”,《诸病源候论》称为“痢”,《千金要方》称为“滞下”,《伤寒论》、《金匮要略》则将痢疾与泄泻二证,统称为“下利”。

考诸文献,历代医籍中对本证的分类不一。《诸病源候论》立“痢病诸候”,凡四十论。《千金要方》分滞下(痢证)为“冷、热、疳、蛊”四种,指出:“冷则白;热则赤;疳则赤白相杂,无复节度,多睡眼涩;蛊则纯痢瘀血。”隋唐以后诸家,或从病因分为热痢、寒痢(冷痢)、湿痢、风痢、湿热痢、疫痢、积痢、气痢等;或从大便色泽、性状分为赤痢、白痢、赤白痢、五色痢、血痢、脓血痢等;或从病情、病程分为毒痢、奇恒痢、噤口痢、久痢、休息痢等。目前临床上,多按病因分为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休息痢、虚寒痢、阴虚痢。

 

夏秋季节,暑湿当令,“客气盛而主气弱”。暑湿之邪易犯肠胃,而成大肠湿热;或因热贪凉,寒湿杂受而成大肠寒湿。寒湿、湿热之邪郁滞肠腑,传导失司,故里急后重,滞下不爽;损伤肠腑血络、脂膜,则便下赤白。若因气候异常,形成“厉气”感人而病者,每多造成区域流行,一方长幼相似,故名为“疫痢”。如痢疾发生于其他季节者,则多因湿热积滞,蕴积于内,复感风寒或非时之气而发病。

早在《黄帝内经》已经指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可以发生泄痢。宋·严用和更强调痢疾之证,多因饮食停滞于肠胃而成。可见饮食不慎是致痢的重要因素。若恣食不节,宿食积滞,留聚于中,日久滋生湿热,蕴郁于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而成滞下;若进食生冷、不洁之物,则病邪直接侵入,就会发生痢疾之证。若感受之毒邪深重,陷人营血者,可表现下痢轻微,或不待下痢即迅即神昏痉厥,甚至因正不胜邪,出现虚脱之危重证候。

从本证的常见证型分析,在急性下痢中,因感受外邪、饮食不洁、劳倦所伤等因素,造成肠胃功能失调,病邪得以乘机蕴郁于内,故其病机以邪实为主。若湿热(寒)积滞之邪反复损伤脾胃,或禀赋不足,调治失宜,则邪气盘踞不去,而使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故多虚实相兼。若病久损伤脾肾之阳者,常为虚寒下痢。若湿热化燥,或因便脓血过久,损伤下焦真阴,多为阴虚下痢。

痢疾为常见的肠道疾病,包括西医学之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和一部分结肠炎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