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阿米巴痢疾又称阿米巴肠病,是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典型表现为起病缓慢,腹胀腹痛,间歇性腹泻,大便腥臭,水样便或含黏液和血,呈果酱样便。
常易复发而转为慢性。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肠道并发症及阿米巴肝脓肿。本病的传染源为慢性病人恢复期排包囊者和带虫者。包囊是传播本病的唯一形态,其传播途径大多由吞入污染包囊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各年龄组人普遍易感,但男性多于女性。
青春期为发病高峰年龄,多为散发性,夏秋季发病率髙。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本病的发生与感受疫毒邪气,湿热蕴结关系密切,根据其临床症状和发症特点,属于中医学“痢疾”的范畴,在辨证治疗上亦可参考细菌痢疾一节。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起病较缓,中毒症状较轻,间歇性腹泻,腹胀,有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和中轻度的腹部绞痛。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粪质较多,伴血性黏液,呈果酱样稀便,味腥臭,反复发作,体征可有盲肠,升结肠部位的轻度压痛。
少数重症者,可见急起高热剧烈肠绞痛,里急后重,血水样便,大量脱水,速致虚脱。体征可见腹部弥漫性压痛肝脾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周围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正常,继发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数则增高,慢性患者有轻度贫血。
2.粪便检查镜检可见大量粘集成团的红细胞,少量白细胞和夏一雷氏晶体。以涂片检査发现包囊或滋养体为确诊依据。
3.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大小不等的散在溃疡,边缘整齐溃疡间黏膜正常,活检可见滋养体。
(三)并发症:阿米巴原虫可通过血流或直接蔓延至其他器官,常见有肝脓肿,肠内病变,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阿米巴痢疾的辨证可参照菌痢的辨证,虽致病原不同,但仍以证侯特点为辨证依据。一般说来病初多为实证,病位在肠,临床以湿热痢,热毒痢为主要证型;在慢性阶段可多见休息痢之证型。若慢性阶段呈急性发作则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
(二)治疗原则:调气行血,解毒,消滞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急性阶段应以祛邪为主,慢性阶段则应采用补泻兼施之法,对阴竭阳脱之重症危候,首当启闭救脱,v.)1 1 vIw/+ILny JAyUr⊥#
再予其他治疗。
(三)分型治疗
1.温热型
症状:起病缓慢,不发热,腹胀腹痛,伴里急后重,腹泻日数次,下痢赤白或水样便或呈果酱样便,腐败腥臭,右下腹压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解毒。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
处方:白头翁3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槟榔10克,大黄6克,黄芩10克,黄连6克,银花15克,地榆炭15克。水煎服。
加减:若泻下血便,酌加赤芍,丹皮等凉血止血药。
按语:此型为普通型阿米巴肠病,因病变范围不同病人体质各异,故临床表现τ无特异性,应循此法辨证遣药。
本病病理改变为组织溶解性坏死,其好发部位依次为盲肠,外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除用中药导滞,解毒外,尚应选用疗效好的西药进行抗病原治疗。甲硝唑髙效,安全,为抗阿米巴的首选药,口服每次800毫克,每日3次,连服5~8天。亦可选用双磺喹啉等肠内抗阿米巴药,每次可服600毫克,每日3次,20天为一疗程。
2.热毒型
症状:初起即见恶寒壮热,下痢不止,便次频频或见大便失禁,痢下奇臭血水腹痛,里急后重,腹胀皮急,甚则呕吐,神昏谵语,全腹压痛,舌红绛,苔燥,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凉血除积。
方药:白头翁汤合犀角地黄汤。
处方:白头翁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槟榔10克,水牛角粉3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秦皮20克,水煎服。
加减:本型可酌情加用对溶组织阿米巴有杀灭作用的鸦胆子,去壳取仁,成人每次15~20粒,每日三次,胶囊分装,饭后服用,连服7~10天。此药味极苦,伤胃气,冑肠道反应较重,故饭后服用为宜。
若见神昏热闭抽搐,可加服或鼻饲紫雪散或羚羊角粉;若肢冷厥脱亡阳,应急服参附汤以回阳救逆,回苏后再予对症治疗。
按语:此型为中毒型(暴发型)阿米巴肠病,常因感染严重或合并细菌感染所致,易见于体质虚弱者,孕妇或服用皮质激素者,患者腹胀明显并有弥漫性压痛,呕吐失水以致迅速虚脱,后期则可发生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3.休息痢
症状:多因急性阿米巴肠病日久不愈迁延所致。每日疲劳饮食不节而反复发作赤白下痢时作时止,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腹痛隐隐,消瘦食少,神疲乏力。
治法:健脾益气,消积化滞。
方药:资生丸加石榴皮加减。
处方:石榴皮30克,党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扁豆15克,薏苡仁30克,枳实10克,木香10克,山楂10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黄连6克。水煎服。
加减:发作期见里急后重,排便滞涩者薤白,瓜娄各10克;若缓解期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者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黄芪15克以补气养血。
按语:此型为慢性阿米巴肠病,多由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所致,常见贫血乏力,肝脾肿大,其病理中可见结肠增厚,组织破坏与愈合同时存在,肠腔狭窄。有的患者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或并发肝脓肿。少数病例亦可自然缓解。
附:单方、验方。
(1)紫皮大蒜,每日1枚(约6克)10日为一疗程。
(2)结肠给药:对慢性阿米巴肠病患者,将药物直接灌入肠腔,并保持较髙的浓度,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原体和肠黏,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配伍及剂量可以与口服煎剂相同,每次100~200亳升,保留30分钟,每日1次。或用单味白头翁30~50克,煎取10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
(3)张锡纯的三宝粥加白头翁治疗阿米巴痢疾。
处方:白头翁60~90克,山药粉30克,三七粉3~6克,鸦胆子25~50粒(去皮壳取仁胶囊分装)白砂糖适量
服用法:用时以白头翁煎液调山药粉再送服三七粉。吞鸦胆子(1次10~15粒),10日为一疗程,空腹顿服,每日1剂,效果显著
结语:
痢疾的临床特征是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辨证宜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暴痢多实,久痢多虛,实证又有湿热痢和寒湿痢的不同,而以湿热痢较为多见疫毒痢来势急骤,病情严重,宜及早图治。虚证又有虚寒痢和阴虚痢的不同。若下痢不能进食,或呕而不能食,又称为“噤口痢”。至于休息痢有时发时止的特点。
湿热痢治宜凊热化湿,佐以调气行血,疫毒痢治宜清热凉血解毒,神昏者兼以清心开窍,惊厥者加凉肝熄风之品;寒湿痢治宜温化寒湿。痢疾日久伤阴血者,治宜养阴清肠;脾肾虚寒,关门不固者,宜温补脾肾,佐以固脱;休息痢宜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常用药物有:葛根:有热无热,下痢泄泻均可用。黄芩、黄连:苦寒清热解毒;且可去肠中湿热蕴毒。木香、枳实、槟榔行气导滞,有通下除后重的作用。白芍甘草可缓急止痛,减轻后重。
加减:兼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兼暑湿者加藿香、佩兰,扁豆花,荷叶;伴食滞加焦三仙,枳实,大黄;肛门灼热痢赤加白头翁,陈皮,马齿苋;下痢伴腹痛后重明显,是气血凝滞现象加当归,大黄,肉桂。久痢虚寒滑脱者加参、附、诃子,粟壳。
在临床观察痢疾病人时,不发热或低热者为轻,发高烧者为重,能食者为轻,不能食者为重;痢下挟粪者为轻,纯下脓血者为重;小儿泄痢啼哭多泪者为轻,啼哭少泪或无泪者为重,下痢呃逆气短,口舌糜烂者为难治。下痢呕吐不止,食水不进者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