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一、施治原则
心悸一证,有虚有实,不可固执以为心虚而治,而宜以脉证参究。本证原则上应以益心气、养心血、安心神为主。再根据辨证,适当选用清心降火、涤饮祛痰、化瘀通脉之剂。本证见于温热病中者,原则上要按温病夹证或“后怔忡”证施治。
其次,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尚需注意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嘱其怡情养性。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如伴见气喘者,宜取半卧位。饮食宜清淡,不应过饱,禁烟酒、浓茶及一切辛辣刺激性食品。
二、常用治法
镇心安神法:适用于心神烦乱,怔忡不寐,善惊易恐,脉滑数或细数者。方用镇心汤以安神宁悸,重者可用酸枣仁汤送服磁朱丸。如夹有痰火上扰,可配合温胆汤、雪羹汤以清降痰热。
补养心血法:适用于心脾血虚所致之怔忡不安,健忘,善忧而烦,面色无华,脉虚而细或结代者。方用归脾汤加减,补益气血而安心神。若气血亏虚,症见面色皖白或萎黄,神疲纳少肢倦者,可用人参养荣汤峻补气血以益气心营。若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者,方用炙甘草汤滋养心血,益气复脉。
补益心气法:适用于心中空虚而悸,坐卧不安,气短懒言,或有自汗形寒,脉虚弱或见结代者。方用小定心汤加当归、黄芪或人参远志丸以益气宁心。若心阳不振兼见脉迟肢凉,气喘额汗者,可配合四逆汤、参附汤,温补阳气以鼓动心脉之运行。如兼见水饮上凌,喘促不能平卧,下肢浮肿者,可用桂附八味或真武汤加人参、万年青根,温肾利水以宁心定悸。
清心降火法:适用于心肾不交之心烦怔忡,时时眩晕,多梦失眠,喜怒易躁,甚或两颧绯红,口干便秘,脉细数或细弦数者,方用黄连阿胶汤或交泰丸加减,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若心火亢盛,心烦少寐,方用朱砂安神丸,清热泻火,镇心安神。若肾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五心烦热,腰酸腿软,遗精、健忘者,方用二阴煎,滋养肾水,清心宁悸。
涤饮祛痰法:适用于肥人心悸怔忡,时作时止,触事易惊,嗜卧懒动,呕逆、胸闷、短气,脉弦滑者。常用方剂如温胆汤或龙蚝理痰汤。兼有心中郁热,心下痞硬,按之不痛者,可用小陷胸汤加味;兼有气郁者,用加味定志丸开痰郁以通心气。若湿邪阻于上中二焦,症见胸闷纳呆,心烦不寐,舌苔腻厚,脉濡缓者,可用三仁汤加栀、豉,宣化湿邪,流畅气机而除烦宁心。
宣通心脉法:适用于心脉痹阻之心悸怔忡,胸闷不舒或心痛阵作,唇舌紫暗,脉涩或结代者。常用方药如桃红四物汤加丹参、郁金、元胡索,或用膈下逐瘀汤。如夹有痰浊内阻,胸阳不展者,可去生地、甘草、柴胡,加瓜蒌、薤白、半夏、郁金、桂枝之类,以通阳祛痰,宽胸安神;心痛阵作者,可配失笑散、拈痛丹、苏合香丸等药,以缓一时之急。
三、辨治小识
本证虽然病位在心,但与其他脏腑的病变关系密切,故治疗重在针对原发病,临床常有不治心而心悸自愈者。必须注意到,心悸之剧重者最易耗伤心气、心阴,当按急诊要求处理,必要时可辅以其他疗法。
历代对心悸的治疗,或侧重于治虚,或侧重于治痰,或侧重于治瘀,或侧重于调补阴阳,经验颇多,临证时可随证选用。根据“心藏神”、“主血脉”的生理特性,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又常佐以安神宁心、和血养血之品。对于心阳(气)虚弱,水气凌心,颈脉粗搏动明显的心悸患者,在温养心阳的同时,酌情佐以利水之药,如泽泻、茯苓、车前子之类,能提高疗效。此外,泽兰梗、益母草二味既能利水,又能活血通瘀,对兼有心脉瘀阻者,可随方加入。
针刺对心悸有较好疗效,“内关”穴有调整心律之功,快速型心律失常者用泻法,缓慢型者用补法。如结合辨证,配伍其他穴位,则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