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加味治疗心悸怔忡(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案

养生之家导读:陈雅民临证医案精选能够让各位朋友更好地理解咱们的治疗思路和处方用药规律。那么生脉散加味治疗心悸怔忡(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案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患者李某,男性,51岁,承德市畜牧局职工,于1994年1月7日门诊就诊。(癸酉年甲子月癸巳日)患者病已半年有余,胸闷,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夜寐不安,时有睡梦中憋醒或惊醒,须坐起或半卧位休息一段时间后再入睡,甚则一夜多发,白昼时每于活动后则胸闷、心悸、怔忡、心下悸动不安,或有频发心下悬空失落感,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治,均诊为“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频发室性早搏”等,应用“复方丹参片”、“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消心痛”、“异搏定”“心律平”等药多方治疗(具体用药方法、时间、剂量等不详)无明显效果,今日来我院门诊求治于中医。

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形体适中,査体合作,自诉胸闷,心悸,怔忡,严重时心下慌慌不能自持,悸动不安或心下失落悬空感,气短,动则气短更甚,夜间可因突然胸间憋闷而惊醒,醒时心中惶恐不安,气短难续,须坐起或半卧方可再行入睡,重时一夜数发,至今已半年有余, 深感痛苦。査Bp 120/80mmHg, 心率96次/分, 律不齐,频发间歇脉,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广泛T波低平或倒置,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舌质红边有淤斑,苔少,中心少许薄黄苔,口唇略紫,脉促而数。病属心悸怔忡之范畴,辨证乃气阴两虚,心火偏亢,心络淤阻之证,治当益气养阴,清心降火,活血化淤,疏通心络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味:

红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黄连10克,苦参15克,毛冬青30克,丹参30克,薤白12克,红花10克,炙甘草12克,5剂。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一处分早晚2次温服,嘱其忌烟酒、辛辣油腻、休息治疗。

二诊:治疗5天后,患者症状开始减轻,夜间发作减少,自觉前胸后背有发热感,乃将上方黄连加量至15克,继服5剂。

三诊:服上药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一度室性早搏消失,乃试将原方人参改为太子参30克,服用5剂后早搏再度出现,且感心前区阵发性疼痛,舌脉同前,可见其中人参仍须继续服用,且为增加活血止痛之效,于原方再加炒元胡12克,处方调整如下:

红人参1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黄连15克,苦参15克,毛冬青30克,丹参30克,薤白12克,红花10克,降香10克,炒元胡12克,炙甘草12克,20剂。

煎服法及调护同前不变。

服药35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心率平时80次/分,律齐,室性早搏消失,临床疗效满意,乃停服中药汤剂,改用中西成药调理并结合预防性用药如小剂量阿斯匹林口服等,以巩固疗效。后经追访,病情基本稳定,能从事单位一般性工作。

按语:患者脉律不整在中医的描述为:数而时止名为促;缓而时止名为结,止有定数名为代。本例患者之脉乃促脉也,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有生。”对于惊悸怔忡之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甚者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宋·严用和《济生方》云:“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盖闭而不通,病热郁而为涎,涎成则烦,心下鼓动。鼓者,跳动如击鼓也。”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或问惊悸怔忡恐怖之别,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触而卒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云:“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然古无是名,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清·陈士铎《石室秘禄》云:“怔忡之证,扰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又云:“盖泻心火,即所以定心气也,补肝气则肝平,肝平则心亦平,补肺气则肺旺,能制肝经之旺矣。制服相宜,自然心气得养,而怔忡有不全愈者乎?”

本例患者病已半年有余,多药不效,证属中医心悸怔忡之范畴,心悸、怔忡、喘促、动则益甚气阴两虚也;脉促间歇,苔显薄黄者心火偏亢也,胸闷、心电图异常,兼舌边淤斑、口唇紫暗者心血淤阻、心络受损也。故治以益气养阴,清心降火,活血化淤而通心络。所用生脉散又名生脉饮,乃系古方,出处甚多,然原方之意本为暑热伤气伤津之危候所设,而近年来改用于冠心病、心率失常等确有实效;又结合苦参、黄连清心降火以复心律,毛冬青、丹参、薤白、红花以化淤而通心络,炙甘草益气复脉,10剂后而收效,然试图以太子参易人参后症状反复,可见太子参平补之力弱,关键时刻难以替代人参之力,再次改用人参,又加醋炒元胡,一助益心气之力,一助活血止痛之力,终使心律复常,心前区疼痛消失,病情缓解,且能恢复工作,实乃临床活用、随机辨证论治之功效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