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棹轻舟南水湖,青山渐隐有还无。
薄云才散出新月,旋舞青鲢吐翠珠。
—《过南水湖》·现代·竹林琴
物种基源
鲢鱼为鱼纲鲤科动物鲢鱼的肉,又名白叶鲢、洋胖子、花鲢、白鲢、白脚鲢,以鲜活度好,鱼眼球饱满,角膜清亮,有弹性,鳞片贴附紧密,肌肉切面有光泽为佳。我国四大家鱼之一。我国海南还产一种叫大鳞白鲢,俗称“J鱼”。鲢鱼分布于我国各大水系,但以养殖为主。
生物成分
据测定,每100克可食鲢鱼肉含热能118千卡,水分77.4克,蛋白质17.8克,脂肪3.6克及维生素A、B1、B2、E、尼克酸、硫胺素、视黄醇当量,还含微量元素铜、硒、钠、铁、锰、钙、镁、锌、钾、磷等。
食材性能
1.性味归经
鲢鱼,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2.医学经典
《本草纲目》:“温中,益气,泽肤。”
3.中医辨证
鲢鱼暖胃、补气,对脾胃虚寒、食少腹痛、胃纳减少、皮肤粗糙无光泽等症有食疗作用。4.现代研究鲢鱼富含蛋白质及氨基酸,还含有脂肪、糖类、灰分、钙、磷、铁、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营养成分,均可为机体所利用,其营养价值与青鱼相近。可用于脾胃虚弱、水肿、咳嗽、气喘等病的治疗,尤其适用于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食用注意
鲢鱼最好不与甘草同食。
传说故事
一、拆烩鲢鱼头的来历
清末,镇江有个财主,雇了工匠建造新屋和私家花园。这个财主有天请客,见管家买了好几条大鲢鱼,就叫厨师用鱼肉烧菜待客,而将鱼头烧熟后给木匠、泥水匠吃。财主十分精明,怕鲢鱼头骨多,吃起来费事,会耽误工时,就叮嘱厨师把鱼头拆骨后再烧煮。厨师见财主对待工匠如此刻薄,嘴上应着,等财主一转身,就气愤地把案板上用来宴客的鸡肉、火腿、海参和各种鲜味佐料都顺手抓了一大把,放入锅中,同鱼头皮肉一起烧煮。这天中午,泥水木工们津津有味地吃完了这道“什锦菜”,连声称赞,说厨师的手艺不同凡响。数年之后,这位厨师自己开了一家小饭馆,经常烧制“拆烩鲢鱼头”招待过往商客。由于滋味鲜美,因此,这道菜很快闻名遐迩,这家小饭馆生意也越来越兴旺。其他饭店菜馆也争着效仿,并又有新的发展。久而久之,“拆烩鲢鱼头”就成了淮扬传统名菜之一。
二、成都名肴-大蒜烧鲢鱼
20世纪80年代初,成都西安路北的三洞桥,四周还是大片农田,与不远处的永陵(王建墓)遥遥相望。三洞桥的出名是因为这里有一家餐馆叫“带江草堂”,一般人直呼为“邹鲢鱼”。抗日战争前,这里有靠城墙土路,竹篱茅屋,环境极为雅致,“邹鲢鱼”烹饪的鲢鱼,极为有名。徐悲鸿、张大千等品尝后曾题画留字。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亦曾题诗相赠,“大蒜烧鲢鱼”后成为川菜中的名品。
一位编辑年轻时常在这一段河道游泳,上岸便一脚跨进河边的茶铺喝茶解渴。一次,有一位同事结婚,宴客就选在“邹鲢鱼”。而大厨师听说来了一拨文人,其中还有流沙河先生,便亲自下厨,烹制了餐馆的当家菜——“大蒜烧鲢鱼”,做毕,亲自端上来,与流沙河相谈甚欢,引为知音。这餐馆有了这些“掌故”,常为成都人所津津乐道。若是外地的客人来了,服务员杯盘侍奉后,会问一句:“先生要几斤重的鱼?我好下河去逮。”这不免叫食客糊涂,怎么,这鱼还要现逮?原来是河中放了三只大笆篓,用绳系在岸边柳树上,篓里则养着大大小小的鲢鱼。用流动的河水圈养,实在是既科学、新鲜又奇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