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
【别名】 玉麦须、玉蜀黍蕊、棒子毛
【处方用名】玉米须
【用量与用法】煎服,30~60克。
【产地采收】 主产于四川、河北、山东及东北等地。秋季收获玉米采收。
【炮制研究】将原药除去杂质、衣壳(总苞片)及灰屑,晒干或烘干即得。
【性味归经】 甘,平。入肝、胆、膀胱三经。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等症。本品甘淡而平,功能利水渗湿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配合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本品又能使肝胆湿热从小便出,以利疸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有所发展,常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病症。
《随息居饮食谱》:不作药用时勿服。
【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玉米须中含硝酸钾、油脂、挥发油、生物碱、皂甙、葡糖苷、单宁、苦糖甙、矿物质、褐色染料、多糖、谷甾醇、豆甾醇、苹果酸、枸橼酸及一些脂溶性维生素E等。具有较强的利尿作用,能抑制蛋白质排泄。有较显著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与迷走神经有关。玉米须的发酵制剂有降血糖作用。还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黏度及胆红素含量,因而可作为利胆药治疗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此外,它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原含量,提高血小板数,故可作为止血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及尿路结石。
【妙用单方】
【方一】
干燥玉米须50克
【用法】取上药,加温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得300~400毫升滤液。每天1次或分次服完。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治慢性肾炎。
【疗效】据刘慰祖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经10个多月观察,其中3例获得痊愈,2例进步,其余4例疗效不明显。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1):5
【方二】
玉米须30~6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口服,每天1剂
【功能主治】利尿解毒、凉血止血。主治急性溶血性贫血并发血红蛋白尿。
【疗效】据记载,应用本方治疗2例因食用野生植物“招乌棒”中毒引起的本病,分别于服药4小时及6小时后尿量增加,肉眼已看不到酱油样血尿,黄疸减退或消失。治疗过程中均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及输血。
【来源】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
【方三】
玉米须60克
【用法】取上药,洗净煎服,每日早、晚2次,同时服氯化钾1克,每日3次。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治水肿。
【疗效】临床治疗12例,其中10例伴有严重的周期性水肿,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肿较轻,治疗3个月后,9例水肿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最快1例于服药后10天水肿全消。一般于服药3天即开始有利尿现象,同时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数病例血浆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红试验及血压转为正常。
【来源】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
【方四】
鲜玉米须100克
【用法】取上药,切成段,晒干,装入烟斗内,用火点燃吸烟。每次1~2烟斗,每天5~7次,至症状消失为止。若在玉米须中加适量当归尾粉末则更好。
【功能主治】通鼻窍。主治慢性副鼻窦炎。
【来源】录自《中国民间百草良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