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消化性溃疡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消化性溃疡是指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消化性溃疡是指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发生在胃的溃疡称为胃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的溃疡称为十二指肠溃疡。溃疡病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节律性疼痛与进餐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疼痛不适外,还常伴有气、返酸灼热、嘈杂、恶心等感觉,并可出现溃疡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部分胃溃疡还可出现恶变。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因素有饮食、吸烟、遗传、内分泌、致溃药物等。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常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忧思劳累等诸因素引起气机不利,胃失和降,脾胃虚损,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基于这一特点,治宜调畅气机、益气和胃、行气活血祛瘀生新,从而达到通则痛止、胃和则安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枢机之剂,虽治在肝胆,但又顾及脾胃,故具有肝胃同治之功。治肝以防犯胃,治胃防止肝犯。肝胃同治,以复脾胃升降之机。

【临床应用】

肖氏采用自拟柴胡丹参饮加减治疗胃溃疡患者82例,药物组成为:柴胡10g,黄芩9g,郁金12g,云苓10g,制半夏10g,沙参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丹参10g,檀香3g,砂仁6g,百合12g,牡蛎15g,陈皮10g,白及12g,没药6g。冷酸甚者加海蛸加强收敛制酸;呕恶者加代赭石;痛甚者加乳香增强止痛之力;偏于寒者加生姜温中散寒止痛;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偏胃阴不足加重沙参、百合用量;大便黑者加地榆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加左金丸、蒲公英。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分服。20日为1个疗程,2个疗。,

程后观察疗效。结果:82例患者中,痊愈42例,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12%。祝氏用小柴胡汤治疗胃脘痛151例,全部病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基本方为:柴胡15g,半夏9g,黄芩12g,党参9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临证加味,结果治愈84例,有效49例,无效18例,一般疗程在20~30日之间。雷氏等3采用加味小柴胡汤合雷尼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并与单用雷尼替丁治疗的30例作对比,治疗组服用加味小柴胡汤: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5g,半夏10g,延胡索15g,半边莲10g,黄芪15g,白及15g,大枣5枚,生姜2片,甘草5g。每日1剂,水煎,空腹服,早晚各1次。同时给予雷尼替丁胶囊150mg,口服,每日睡前服1次,连服30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150mg口服,每日3次,连服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86.6%。停药1年后随访,治疗组治愈的56例中得到随访者49例,复发9例(占18.3%);对照组治愈的21例中得到随访者20例,复发16例(占80%),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病案举例】

1.患者张某,男,45岁,教师。2006年7月20日初诊,上腹部疼痛1年6个月,患者曾经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在门诊作不规则治疗,胃痛时作时休。现胃脘隐痛,食后2小时左右明显,胃中灼热、泛酸,口渴不欲多饮,饮而不解渴,食量减少,吞,大便干结难解,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胃镜检查报告:胃体小弯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中医辨证胃阴不足,肝郁气滞。治以滋养胃阴,疏肝理气,予柴胡丹参饮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9g,郁金12g,云10g,制半夏10g,沙参10g,川子10g,延胡索10g,丹参10g,檀香3g,砂仁6g,百合12g,牡蛎15g,陈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分服。二诊:服药10剂后,胃痛减轻,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但胃阴虚症状不减,守上方加重沙参、百合用量,加黄连、制吴茱萸、蒲公英。三诊:30余剂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溃疡愈合,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转阴。继上方嘱其隔两日服1剂,连服2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34。

按: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的范畴,且与“血证”有关,多因情志郁怒、饮食不节或外邪侵扰、药物刺激等,使脾胃失健,肝胃失和,胃肠气机乱,胃络受损而成胃疡,属于以经常性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疡类疾病。本病初期属气滞,迁延难愈则导致脾胃虚弱为主,且夹痰、湿、瘀等因素,气滞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故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收敛制酸为大法。自拟柴胡丹参饮由小柴胡汤和丹参饮加减组成,方中以小柴胡汤为主协调整体,疏利三焦气机兼和胃气;久病人血,气滞血瘀,丹参饮行气止痛、活血化瘀;郁金、川楝子、延胡索加强理气活血止痛;陈皮、半夏、茯苓、牡蛎和胃化湿;牡蛎制酸和胃,白及、没药生肌收敛止血;沙参、百合养胃生津。诸药配伍,可以起到疏肝理气、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收敛固涩制酸之功效。

2.郑某某,女,27岁,1995年6月12诊。中脘及右上腹痛反复发作3年余,经本院胃镜为“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曾服西米替丁、三九胃泰等药,时好时坏,缠绵难愈,近月发作加剧,胃脘痛连右胁,胸闷,食后腹胀,四肢乏力,口泛清水,大便爽,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肝郁脾虚。治用小柴胡加减:柴胡10g,党参30g,黄芩10g,法半夏10g,甘草6g,干姜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5剂后中上腹痛和口泛清水明显好转,腹胀同前,上方加皮10g,共服药十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发3。

按:本例病位虽在胃,但论治在肝脾,用小柴汤意在调肝治胃,正如叶天士说:“凡醒胃必先肝。”方中党参重用,意在补土生木,即“土衰而木以植”也。生姜改千姜意在温建脾阳,以植肝木尔。

3.     陈某,女,47岁,干部。1992年9月28日人院。胃脘痛反复发作20余年,胃镜确诊为胃溃疡。证见胃脘隐隐作痛,心烦,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属肝胃失和,胃阴亏虚。拟疏肝理胃,滋养胃阴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半夏6g,黄芩12g,党参9g,甘草6g,大枣4枚,白芍12g,百合20g,乌梅12g连进12剂,痛止,心烦,咽干明显减轻。上方去白芍、乌梅再连进10剂半年后胃镜复查提示胃溃疡已愈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