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症状,又称痛性抽搐,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出现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疼痛。其特点是:骤然发生,无任何先兆;疼痛剧烈如刀割、电击一样;疼痛时可伴有面肌抽搐、面红、结膜充血、流泪;发作只持续数秒、很少能超过1~2分钟,发作过后一切如常。常有明显的发作诱因,如刷牙、吃饭、说话等;面部常有触发点。本病分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者病因和病理变化尚未阐明,可能与半月神经节的退行性或脱髓鞘性改变、后颅窝小团异常血管、狭窄的颅骨孔压迫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半月节中产生的异常癫痫样放电等有关;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可由于鼻咽癌转移、脑桥小脑角肿瘤、面部疱疹的病毒感染、外伤等原因损伤了三叉神经或半月节所致。常于40岁后起病,女性较多。本病属于中医学“头痛”、“面痛”等范畴,发病上明显具有风邪的特点,风邪传入经络,气血凝滞不行,不通则痛。故治宜活血化瘀,祛风止痉,临床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临床应用】
俞氏报道治疗三叉神经痛138例,治疗组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10g,红花、全蝎(研吞)各5g,赤芍、白芷、白僵蚕各12g,川芎、丹参各30g,蜈蚣2g对照组予苯妥英钠。两组均7天1个疗程,均不超过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89例(64.5%),好转38例(27.5%),无效11例(8%),总有效率92.0%;对照组痊愈14例(19.4%)好转23例(31.9%),无效35例(48.6%),总有效率51.4%;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病案举例】
1.周某,男,60岁。1999年1月5日因左侧头痛半年就诊。患者3个月前曾因头痛剧烈难忍,在某地区医院诊断为左侧三叉神经痛。给予口服苯妥英钠、利多卡因加维生素B1局部封闭、注射止痛药等治疗,疼痛仅能暂时缓解,停药则复发。曾多次针灸治疗也未能好转,且日趋加重。现左侧面部频发间歇性剧痛,每次发作约持续数秒钟至1分钟,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诊见舌质红,舌边尖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紧。证属肝郁化火,上扰清空,瘀阻脉络。治宜活血通络。拟方:生地15g,丹参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各10g,红花、全蝎各9g。服药2剂后疼痛缓解,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守方再服3剂,头痛已除。为巩固疗效,原方熟地易生地,赤芍换白芍,去全蝎,加黄芪30g,再服4剂,病告痊愈。追访2年未复发
2.刘某,男,54岁。1978年5月14日初诊。两年前突然右侧颧颞部、上唇、右上牙龈剧痛。诊断为右侧三叉神经Ⅱ支(上颌支)痛,曾经针灸、磁疗、封闭、服药等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诉右侧面部频发性闪电样痛,每次持续3分钟左右,痛如刀割、锥刺,每当洗脸、说话、进食及情绪激动时诱发,伴有头晕、口苦、口干,舌苔薄黄,脉弦涩。根据“久痛必瘀”的原则诊为瘀血凝滞、肝阳上扰。予平肝息风化瘀止痛法。治以桃红四物汤加减:川芎、石决明各30g,红花、桃仁、白蒺藜各9g,当归、赤白芍、白芷、钩藤、制乳没、全蝎各10g,菊花12g,蜈蚣3条。5剂后,痛减,头晕口苦亦瘥。上方去石决明、钩藤、白蒺藜,加地龙、蔓荆子各10g,连服10剂,痛止神安;但口唇发麻,上方加黄芪30g,隔日剂,服1个月,宿恙悉平,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