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治泄泻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和功能均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情志怯弱,易受惊吓,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内易为饮食所伤而发生泄泻。

【病案举例】

1.陈某,男,6岁。1993年6月28日初诊。患儿3天前白天进食较多冷饮及瓜果,晚间在室外纳凉游玩,当夜即感发热、腹痛腹泻。次日给予吡哌酸口服、丁胺卡那霉素滴注治疗,用药两天发热虽退,但腹痛腹泻未止,大便呈稀水状,日行7~8次,量中等,痛即欲泻,纳呆,小便短赤,汗出不多,舌淡红,苔薄白腻。血象正常,大便常规见白细胞少许。本案起病于外受风邪,内为饮冷食滞所伤,以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加楂曲、谷麦芽消食导滞,赤茯苓、滑石健脾利湿。处方:桂枝、白芍各5g,炙甘草3g,生姜2片,滑石6g(包),焦楂曲各10g,炒谷麦芽各10g,赤茯苓10g.2剂煎服,药尽病瘥。

2.某男童,8岁。初病发热汗出,头项强痛,2日后则又每日下利2~3次,呈稀糊状食物,气味酸臭,伴心下痞满、厌食、厌油腻及煎炒食物,体温38.5℃,脉浮虚,苔白根腐。此外感风寒,致营卫不和而发热汗出。太阳经脉络脑下项,风邪侵入,可使经气阻滞,影响津液输布,经脉失去濡养,故头项强痛,活动失灵。另因宿食阻滞于中,脾失健运,所以心下痞满,厌油腻及煎炒食物。其宿食不除,则干扰大肠传导,故下利呈稀糊状。

病之主症主脉,似与《伤寒论》指出的中风表虚证相符,且因宿食不去,则下利终不能止,故在治法上,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并佐以消除宿食之药,双管齐下。处方:桂枝、白芍、生姜、麦芽、山楂、茯苓各6g,炙甘草、神曲各3g,大枣3枚水煎,分两次温服。此方连服2剂,而表里之邪俱解,食欲改善,精神转佳。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