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治消化性溃疡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一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临床应用】

廖秋源以桂枝汤加味:桂枝10g,白术10g,干姜10g、甘松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白芍15g,党参20g,黄芪20g生姜3片,大枣5枚,甘草4g。水煎服、日1剂治疗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取得显着成效。

【病案举例】

1.患者,男、45岁。主诉:上腹部隐痛6年。疼痛时,喜按喜暖。饥饿时疼痛明显,伴有口淡不渴,腹胀,纳差乏力,大便溏、日1~2次。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胃镜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患者曾多次服西药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中医诊断为胃脘痛。由于患者长期饮食不节,脾胃升降失调、加之素体阳虚,运化水谷和水液功能下降,出现上述症状。胃气上逆则出现嗳气。脾之阳气虚弱,出现上腹隐痛,喜按喜暖。辨证为脾胃虚寒。治以健脾温中。处方:炙黄芪15g桂枝6g、白芍12g,炙甘草8g,大枣10枚,生姜3片。服药30剂,疼痛消失溃疡愈合。随访5年未复发。

2.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1992年5月7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疾,常在春秋季频繁发作,曾经某医院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脘部隐隐作痛,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胀满嗳气,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本例系因久病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血不足,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焦虚寒,脾阳不振,胃失和降,枢机不利,气血凝滞,壅塞不畅,而成溃疡。故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温中补虚,并重用白芍以酸制酸,缓急止痛;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砂仁、川朴、甘松理气活血,推陈出新;谷麦芽健脾消食促运化。泛酸明显者可加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暖肝温胃,生肌收敛,制酸止痛。处方:桂枝、白术、川厚朴各10g,白芍18g,炒党参、白茯苓、谷麦芽各15g,甘松、砂仁、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早晚饭前温服,每日1剂,3剂顿缓,连服15剂而安。秋季又作,仍以上法治之,效如桴鼓,并嘱其加服香砂养胃丸半月以巩固疗效。1995年8月追访,近3年未再发作。

3.林某,男,34岁,农民。1989年3月初来诊。患胃病已数年,胃脘部常隐隐作痛,遇凉或吃生冷物则疼痛加重。近2天来不慎受凉,胃病加剧,并时泛吐水,恶心欲呕,纳差,面白少华,舌淡,脉细弦,胃肠钡餐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西医诊为:溃疡病。中医诊为胃脘痛。本病多由于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临床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由于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机瘀阻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调畅,纳运复常,则其痛自已。但亦应根据证情辨寒热虚实,加以施治。清·高士宗指出:“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叶天士亦说“通字须究气血阴阳”。本案患者胃痛因中阳虚寒,脉络瘀阻所致,同时又有外感风寒之诱因,故以桂枝汤加减治疗外可解表,内可温运中阳,通络止痛。处方:桂枝、白术、干姜、甘松、陈皮、法半夏各10g,白芍15g,党参、黄芪各20g,生姜3,,

片,大枣5枚,甘草4g。服药5剂,病愈大半,胃虽有轻微疼痛,胃纳增加,无呕恶。于原方加佛手15g,以理气和胃,续服7剂,诸症消失。嘱其注意饮食起居,服陈夏六君子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2.     罗某,男,39岁,汉族,司机。诉胃脘拘痛反复发作10余年,近三四月痛甚。初起缘由饮食不节,饥饱不均,过食寒凉,近由恚怒引作,每于上午10时、下午4时、晚11时痛作,拘痛隐隐,无吞酸呕吐,大便时干时稀,小便尚调,舌淡,苔白,脉细弱。经钡透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该患者病起于饮食不节,脾胃虚损,尤伤脾阳,又由怒诱发,木旺乘土中脘虚痛,无不责之肝脾。无论脾虚在先,肝气乘之,或由肝气横逆反克脾土,总由气运失畅,不通则痛。本例患者痛发有时,皆戊己土虚之明证。桂枝汤桂甘同用辛甘化阳,补火生土;芍甘合用酸甘化阴,平肝缓急,更兼姜枣甘温补中含健中意处方:桂枝、白芍、甘草各10g,黄芪15g,生姜3片,大枣4枚。4剂,水煎服。1剂肠鸣、3剂疼痛均尽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发。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