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
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由于血浆中脂质大部分与血浆中蛋白质结合,因此本病又称为高脂蛋白血症。血脂包括类脂质及脂肪,类脂质主要是磷脂、糖脂、固醇及类固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血浆中的胆固醇除来自食物外,人体的肝及大肠也能合成。当食物中摄入胆固醇过多或肝内合成过多,胆固醇排泄过少,胆道阻塞,都会造成高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是食物中脂肪经小肠吸收后,被消化为非化脂肪酸及甘油三酯,进入肠腔,经肠黏膜细胞再合成甘油三酯,并形成乳糜微粒,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同样,甘油三酯也可在肝内利用碳水化合物糖类为原料而合成,可见多食糖类亦可使甘油三酯升高。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质量提高,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物质的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患有高脂血症。
中医认为其病机乃本虚标实,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与血脂的生成、代谢、平衡关系密切。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厚味使脾胃受损,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致痰浊内生,血脉瘀阻。活动较少,工作压力较大致肝郁气滞,疏泄不利使气血痰湿阻于脉络。肾气亏虚不能温煦脾阳,水谷不化,湿浊痰瘀互结。膏脂不藏,化人血中均可使血脂升高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血脂的代谢与肝脏有关,因而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时可以从肝论治。
【病案举例】
杨氏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药用:山楂20g,柴胡、陈皮、青皮、郁金、川芎、当归、生首乌、香附各1g,白芍、丹参各15g,甘草5g,虎杖12g等。眩晕加决明子10~12g,胸闷加红花10g,气虚加黄芪10~15g。水煎二次,饭后分服,每日1剂。治疗3个月。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降血脂的中西医药物,调节饮食,加强户外活动和锻炼。所选病例70例均为门诊患者,经病史体查和有关化验结果显示,均有高脂血症的指标存在,并排除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药物性高脂血症。本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平均58.3岁;病程最短的8个月,最长15年。其中合并高粘血症36例,高血压42例。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显效45例,占64.29%;有效20例,占28.57%;无效5例,占7.14%。
按:高脂血症中医多归于“血瘀”的范畴,主要表现在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方面。现代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时血液处于粘稠状态,如脂质深积于动脉管壁,则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受阻,故本病与瘀血直接有关。瘀血亦可因气的功能下降而使气不行血。所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原则。方中柴胡、香附、川芎、虎杖行气解郁,活血化瘀而止痛;陈皮、青皮理气行滞;山楂、丹参活血化瘀;当归、芍药、首乌养血活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