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性胸腔积液
包裹性胸腔积液属于中医学“悬饮”、“伏饮”、“留饮”范畴,肺脏清肃,朝会百脉,布散津液,乃生理之常《灵枢·邪客篇》
谓:“津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血流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行。”《景岳全书》提示津液与血相济周流,互为依存。若肺经及其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则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津液偏渗胸胁,咳唾引痛,遂为悬饮,长期伏而不去者为伏饮,留而不出者为留饮。伏饮与留饮殆属病程较久之饮证《灵枢·百疾始生篇》指出:“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血证论》谓:“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气壅即水壅,气即是水故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血所阻,则益冲犯肺经…是以倚息不得卧,可见先贤早已明确指出了瘀与胸水的关系。包裹性胸腔积液大部分由渗出性胸膜炎失治、误治或治疗不彻底发展而来。由于胸膜增厚、粘连,形成包裹,使积液难以吸收、消散,停留于胸胁,气机受阻,故临床表现出胸闷、气紧、固定疼痛且多为刺痛,咳嗽及深呼吸均牵引加重,舌质常现紫暗或有瘀点等饮瘀互结之征象。
【临床应用】
杨光华以桂枝茯苓丸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取得较满意效果。
【病案举例】
彭某某,男,27岁,1988年7月因咳嗽、胸闷、胸痛4个月就诊。4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咳嗽,咯痰右胸痛,胸闷,潮热,盗汗,疲乏,即在某区医院肌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症状稍减而停止、
治疗,但一直有轻度咳嗽、胸闷、右胸背部刺痛,因发现右胸廓内陷而就诊。查见:气管稍右移,右前胸明显内陷,右中下胸部叩浊,呼吸音减弱,余(-)。舌质红,边见3个瘀点。血沉80mm/h,胸片(片号28463)示: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位于侧后壁B超示:右腋前线至腋后线第7、8肋间可见8.4cm×3.4cm的液性暗区。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先在右腋中线、腋后线第7、8肋间分别行胸腔穿刺,均未能抽出积液。遂投以桂枝茯苓丸加牵牛子:桂枝10g,茯苓35g,牡丹皮15g,白芍20g,桃仁、牵牛子各12g服3剂后,尿量大增,每日达3000~4000ml,胸闷稍减。原方继进8剂,胸痛消失,胸闷除,胸部X线复查示:右侧包裹性胸腔积液已吸收。
B超示:右胸腔未探见液性暗区。乃以异烟肼(每日03g)维持。
随访至今无异常变化,已参加工作。
李某某,男,2岁,因右胸刺痛、胸闷1.年余,于1987年6初来诊。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右胸腔积液”,给予口服异烟肼、肌内注射链霉素等治疗半月余,未能控制。现右胸刺痛,咳嗽和深呼吸时均加重,活动量稍大则胸闷、气紧。查见:右胸廓轻度内陷,叩诊呈浊音,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余(-),舌质暗。胸部Ⅹ线透视示:右侧胸膜炎,包裹性积液,胸膜明显增厚、粘连胸腔穿刺未能抽出积液。给予桂枝茯苓丸加穿山甲:桂枝10g,茯苓35g,白芍20g,桃仁12g,牡丹皮、炮穿山甲各15g。初服5剂,胸痛稍减,加入甘草6g,又服10剂,胸痛消失,跑步已不觉胸闷、气紧。复查胸透示:右侧胸膜增厚,未见积液征象。继予抗结核治疗6个月痊愈,生活、工作如常。
安:笔者以仲景治疗妇人腹部癥包块的桂枝茯苓丸改汤剂治包裹性胸腔积液,以桂枝温阳通脉活血化饮,茯苓淡渗除饮,牡丹皮、芍药、桃仁三药活血破血散结,共奏通阳化饮、消瘀散结之功。所治病例,均收到满意效果,不仅积液很快吸收、消散,且对消除胸痛等症效果尤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