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中医学称之为“毒虫咬伤”,“恶虫叮咬”等。中医学对本病的记载较多,如隋《诸病源候论》有“蜂蛰”、“蜈蚣蛰”、“湿疥”等论述。其病因为人体皮肤被昆虫叮咬,接触其毒液,或接触虫体的有毒毛刺,邪毒浸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或禀性不耐,过敏而成本病。虫毒侵入肌肤,蕴积化热,与气血相搏,故有红肿、水疱、瘀斑;虫毒入里,毒热内结,故发热,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内盛之象。现代医学认为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因此内服加外用清热解毒止痒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病案举例】
唐氏用六神丸外用治疗虫咬皮炎。观察病例:38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0.5~46岁。多数为蚊虫叮咬,少数为不明昆虫叮咬。叮咬1处28例,2处8例,3处以上2例;伴深部胀痛1例,淋巴管炎5例,淋巴结肿大2例,发热及深部脓肿1例。叮咬距就诊时间:0.5~24h9例,25~48h8例,49~72h1例。治疗方法:取六神丸10~60粒,研末后用食醋、米醋或温开水调成糊状,涂于皮损处,每日3~5次,至愈。伴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者,加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生素;伴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及深部脓肿者,切开脓肿引流,同时补液降温、给予抗菌消炎类药物治疗。结果用药1~2d后,多数患者肿痛减轻、痒感消失。2~3d愈10例,4~6d愈13例,7~9d愈14例,12d愈1例(伴深部脓肿者)。未见不良反应。
按:虫咬皮炎相当于中医学的恶虫叮咬、虫咬伤其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常见的致病虫类有蚤、虱、臭虫、刺毛虫蠓等。其主要的病机为毒邪侵入肌肤所致。六神丸由牛黄、珍珠、雄黄麝香、冰片、蟾酥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过敏、抗溶血等作用,内服外用均可。外用治疗虫叮咬性皮炎,见效快,疗程短。但少数人对昆虫毒素特别敏感,被叮咬后易伴发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甚至深部脓肿和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对此应采取抗菌消炎补液降温、切开脓肿排脓和(或)配以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综合治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