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肾炎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变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是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为基本临床特征。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在治疗上,西医多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为主要目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多属于中医学“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水肿”的治疗原则,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对于该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医药工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病案积累总结中,发现本病的综合治疗即中西医药物治疗、饮食调控、摄生调养、心理调节等,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途径。中医治疗慢性肾炎近几十年有了很大的进展。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医辨证的整体性,就是不孤立地治疗肾病,将其视作机体阴阳失调的一种反应,从总体上把握阴阳虚实的变化,抓住具体病机,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是中医治疗的特点,也是收效的关键所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很多,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炎上已经显示出很大的优势性它不但对于疾病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配合西药治疗,降低西药副作用方面也疗效显着,明显弥补了西药治疗该病的不足,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病案举例】

1.王庆英报道病例:蒋某,男,42岁,合川农民。1992年12月10日初诊。自诉2年前因患肾炎,在当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出院后未继续治疗,病情反复而成慢性肾炎。每感外邪则痼疾易于诱发。今冬因受凉致病情再度复发,且较前更重。症见:面目及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伴恶寒重,发热轻,稍动则冷汗出,面色苍白,神衰气怯,胃纳不佳,口干思饮,但不多饮,小便黄涩而少,脉浮紧,舌体瘦、舌质深红而有瘀斑、苔白滑。查体:肾区叩击痛。尿常规:蛋白(+++),红、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析其病情为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气血阻滞所致,方用寒热并投之乌梅丸加减:乌梅6g,细辛6g,姜15g,黄柏6g,山药30g,炮附片20g,党参10g,当归10g,桂枝6g,茵陈15g(先煎),茯苓10g,川花椒6g。嘱试进上剂,并禁食盐。第二日复诊,得知尿量虽不多,但已不甚黄,精神好转,身体轻快,思稀粥,外感症状消失,但下肢仍肿,继以上方去黄连之苦寒伤阳,重用党参至15g,山药至50g,加黄芪30g,益母草30g,以增强益气活血之功。此方服13剂后,小便化验正常,诸症消失。

按:《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肾者主水”。水液的正常代谢需赖脾、肺、肾三脏之输布、宣肃、调节,其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与否又与人体阳气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又为元阴元阳之居。

笔者认为治疗水肿病当以补脾肾为主。因脾胃为水液升降出入之门户,故又应侧重补脾胃以培土制水。脾胃位居中央,以灌四旁,凡水肿之病多由于中宫土败。其布散水液功能失调而停聚于体内,致肺失宣肃,肾无以开合,废液不得正常排泄所致。该患者因素体脾肾阳虚,复为外邪所诱发,故方中以黄连之苦寒燥湿,当归之甘润顺脾胃喜燥喜润之性以复其升降;党参、茯苓、茵陈、山药、桂枝、川花椒健脾益气而化气降逆利水;除恢复脾之健运外,尚伍辛热之附子、干姜、细辛以同温脾肾而补火生土;乌梅少量,取其酸涩之性收敛浮散之阳气;附子、黄柏同人肾以济水火,助其生生之用。外邪去后,气虚为本,故再伍黄芪、益母草增强益气活血固表之功,使脾肾阳复,三焦通调,则其肿自平。

2.刘俊忠报道病例:某男,19岁,学生,面目及双下肢反复浮肿伴腰酸1年余。西医诊为慢性肾炎,迭进中西药物,病情仍时轻时重,不能缓解。诊见:面目及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四肢不温,食少便溏,遗精频作,咽干咽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查尿蛋白(++),肾功能正常。证属脾肾两虚,余邪未清。治以扶正祛邪,温肾固涩。方选乌梅丸加减:净梅18g,细辛3g,桂枝6g,党参15g,附子(先煎)10g,干姜6g,黄连6g,黄柏10g,当归15g,丹参20g。服药20余剂,尿蛋白尽消,浮肿诸症悉除。嘱其出院后继续服药2个月,以巩固疗效。1年后来院复查,一切正常。

按:该方重用乌梅酸涩固精,以消除蛋白尿,与温肾健脾、活血化瘀等药配合相得益彰。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