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面神经瘫痪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系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面神经炎又称Bell麻痹,系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病因可能与感染、病毒、受寒、外伤、肿瘤、中耳炎并发症以及多发性神经炎等有关常见病因如面部受冷风吹袭后,面神经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面瘫临床表现为对侧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若久治不愈,本病常因受凉、过劳、精神紧张、心情抑郁而诱发治疗不当或延误,可后遗麻痹、同侧面肌痉挛或鳄泪症(咀嚼食物时病侧淌泪)等。

中医学归属于中风(中经络),又称“口僻”,俗称吊线风。“谓之风邪入手足阳明太阳之经,遇风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歪斜,言语不清,目不能平视。”对于其病因病理,《医林错·口眼歪斜辨》

就有阐述:“诺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

滞经络而成”。故此证以风邪为主,风邪可夹热,亦可夹寒,但总因经络空虚,属本虚标实。病机为经络空虚,风邪入侵面部经脉,致使经气阻滞,经筋拘急,或纵缓不收而发病。面瘫起病急,恢复慢,治疗时间越迟,预后越差。单纯性口眼歪斜多数中医古籍中未见明显辨证分型。古人治疗本病多以祛风通络、养血化痰着手。

【病案举例】

刘康观察病例:王某,男,38岁,电灌站职工,1998年3月10日初诊自诉口眼歪斜,语言謇涩,伴耳垂后彻痛10多天。经前医针灸及中西药治疗乏效而求治。现恶寒发热肢倦懒言,食欲不振,时呕恶,平素大便不实,小便正常,口微渴不欲饮查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口、眼、鼻向右歪斜,鼻唇沟距正中线约0.5cm。据其舌、脉、症,诊为脾虚失运,痰湿聚滞,风寒外侵,致风痰阻络。治宜健脾益气,驱风化痰通络。方用梅丸加减:乌梅15g,细辛6g,干姜15g,黄连5g,白术10g,桂枝10g,白附片10g,党参10g,当归10g,川花椒5g(去目),蔓荆子10g,柴胡12g,僵蚕10g水煎服,每日1剂。2剂后患者全身症状有所减轻耳垂后彻痛消失。5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唯言语时面部有牵引感,且鼻唇沟略向右歪,余无不适。续用上方加黄芪15g益气固表,并助党参、当归益气活血通络,2剂后诸症消失。2个月后,曾因偶感外邪复发1次,但病情较前轻微,仅感右颊跳动,有牵引感,又以上方加减2剂煎服,至今未复发。

按:面神经瘫痪属中医“中风”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正气引邪,僻不遂。”对其病因病机做了较明确的叙述,并提示了扶正祛邪这一根本治则。医者对本病多以风痰阻络论治该病以脾胃虚弱,因虚致实为本,因其脾胃虚,水湿失运聚而为痰;因其虚,气血失调,卫外不固而易致风寒外淫,风痰阻络。故治以健脾益气为主,配以祛风化痰通络之品。方中以党参、白术、干姜健脾益气,扶正治本;黄连苦燥脾湿,以消痰湿之源;桂枝、细辛、柴胡辛温之品通彻三阳,以解肌祛风;附子易白附片更增祛风痰之力;蔓荆子、僵蚕疏风之品开门揖寇;口眼歪斜者,《灵枢》认为是“筋急”之故也,肝主筋,故重用乌梅之酸缓经脉之急;更辅以当归活血养血。再诊时加黄芪扶助正气,助其益气活血通络之功,白术、黄芪合用,固护卫表,免外邪再犯。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