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慢性痢疾医案、配方

养生之家导读:慢性痢疾中最多见的是慢性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配方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慢性痢疾中最多见的是慢性细菌性痢疾,是常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之一,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病程超过2个月的炎症性肠道传染病,病变部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

该病属于中医学“休息痢”范畴,临床多表现本虚标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其病因为饮食无度,宿食内停或喜食高粱厚味,呆胃滞脾,或情志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脾胃受损,运化失司,谷反为滞,水反为湿,使肠之络脉受损,气血与病邪相搏结,化而为脓,则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诸症丛生,故治以清热解毒、抑肝理脾、消滞祛湿、行气活血为根本大法。

慢性痢疾临床多现寒热虚实夹杂症候,因此在治疗上虚实兼顾、寒热并调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临床应用】

陈英明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痢疾1例。药用:乌梅50g,熟附片(先煎)、肉桂各10g,细辛6g,黄连、黄柏各10g,党参、苍术、白术15g,茯苓、煨柯子各10g,罂粟壳6g,4剂。另以荔枝草(千品)100g,地榆50g,加水300ml浓煎,得100l,加三七粉4g,分2次灌肠治疗。二诊上方加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煨木香等连续服药半个月。诸症悉除。

【病案举例】

刘洪报道病例:张某,男,38岁。1992年10月17日初诊患慢性痢疾缠绵不愈已6年,曾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效,邀余诊治。刻诊:腹痛隐隐,肠鸣漉漉,里急后重,每日泻黏液便2~5次不等、间有红胨,口苦口干,舌淡、苔厚中间黄,脉沉细证系寒热错杂之久痢。方选寒热并投,标本兼顾的乌梅汤加减。药用:乌梅30g,制附子、黄连各10g,干姜6g,黄柏10g,党参15g,细辛4.5g,当归、木香各10g,肉桂3g,花椒6g.4剂。每日1,水煎服。服后里急后重减轻,大便次数减少,守方续进10剂,诸症基本控制,然后以参苓白术散加砂仁、鸡内金,又续进10剂调理脾胃功能以善后。1年后随访病未复发。

按:难治性久痢为久治难愈之证,此例患者脉症多表现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之象,投以大酸大涩、寒热并治、标本兼治的乌梅汤,药证相符,故能获效。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