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在临床上大多伴胃酸缺乏,胃酸缺乏则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消毒杀菌作用降低。故出现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胃腺减少引起上腹部胀饱或钝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甚或消瘦、贫血、脆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特别是伴肠上皮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其病因根据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提示,认为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遗传、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免疫等因素有关。
CAG属中医“胃脘病”、“痞满”、“嘈杂、“腹胀”、“嗳气”
等范畴,病位在胃。中医认为其与饮食、情志、感受邪气、脾胃虚弱等因素反复作用,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病变初起以湿热阻滞、气机不畅为主;久则脾胃气阴受损,或脾气虚弱,或胃阴损伤;进一步发展,可因气不行血,或阴不荣络,致胃络血瘀、痰湿瘀血互结而成毒。其演变加重过程可概括为由实至虚,由虚至热,由热至瘀,由瘀至毒。其病机与脾虚、寒湿、湿热、阴亏、气滞、血瘀紧密相关。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认为,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辨病,加用现代临床研究证实有较好疗效的中药,可以提高CAG的临床疗效和治愈率。
【临床应用】
1.朱玲以乌梅丸治疗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组用鸟梅丸:乌梅20g,川花椒3g,干姜、桂枝各5g,附子6g,黄连2g,黄柏8g,当归、党参各15g,细辛1.5g。辨证加减:偏脾胃虚弱者加太子参、白术、黄芪;兼胃热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血瘀者加赤芍、川芎、红花、元胡;兼食积气滞者加鸡内金、山楂、谷芽、麦芽、砂仁、枳壳;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水煎服,日1剂。停用其他胃药。对照:胃复春片(杭州胡庆余堂生产),4片,每餐前30min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治疗组36例中,治愈6例,显效11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对照组22例中,治愈2例,显效5例,好转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2.李双以加减乌梅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临床观察。共观察89例患者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住院病人49例,门诊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中,男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岁,年龄最大者56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病程6.2年;轻度萎缩性胃炎者18例,中度者24例,重度者4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42.5岁年龄最大者54岁,年龄最小者34岁;平均病程6.2年;轻度萎缩性胃炎者22例,中度者18例,重度者3例。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用加减乌梅汤方:乌梅20g,细辛4g,干姜10g,黄连10g,当归10g,附片10g,川花椒10g,桂枝10g,党参30g,黄柏10g,白豆蔻10g。随症加减:食欲不振者加麦芽10g,鸡内金(研末冲服)10g;贫血严重者加黄芪60g;烧灼感明显者加石斛10g;恶心呕吐明显者改干姜为生姜,乌梅减量为10g。上药以水浸泡30min,加热煎煮2次混合,分2次早、晚热服。对照组均用胃蛋白酶100mg,1日3次;黄连素100mg,1日3次;维生素B120mg,1日3次;并采取支持治疗,间断性静脉输注10%葡萄糖500ml内加三磷腺苷40mg;维生素B6100mg,维生素C1.0g,每日1次;胃胀不适加用多潘立酮15mg,1日2次。两组病例连续用药60天为1个疗程,一般4~5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根据用药前后炎症、伴随症状及胃镜检查与胃黏膜病理切片的情况以判断疗效。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26.04%,显效率52.08%,总有效率86.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8.64%,显效率13.02%,总有效率26.10%。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效果统计,差异具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
3.杨扩美以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8例。本组78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男42例,女36例;年龄26~78岁;病程1年~16年。病位在胃窦部65例,在胃窦胃体部5例,在胃体部8例。病变程度:浅表萎缩(I°~Ⅱ)不等者71例,重度萎缩(Ⅳ°)7例,伴有不典型增生13例,肠上皮化生(+)~(+++)31例,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者31例。中医辨证属虚寒型49例,寒热夹杂型29例。治疗方法:虚寒型:本组共49例,主症胃脘胀闷隐痛,嗳气或恶心,泛吐清涎,纳差,食后胀闷加重,神疲肢软,脉细或缓,苔薄白、舌质淡红。治拟乌梅丸加减:党参18g,当归身、桂枝各10g,乌梅15g,川花椒、细辛各3g,川黄连1g,姜、甘草各8g,附子、枳壳各12g。寒热夹杂型:本组共29例,主症胃脘胀痛明显,口干,口苦或泛酸,胃脘灼热,纳差无味,神疲乏力,舌质稍红、苔黄,脉细数。治拟梅丸加减:党参18g,当归身10g,乌梅15g,桂枝5g,川花椒2g,干姜、川黄连各3g,黄柏8g甘草、壳各12g上述方药每日1剂,水煎2次共600ml,分早、晚2次服完。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胃病药物。治疗结果:78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显效32例,有效3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9.7%。属虚寒型显效20例,有效24例,无效5例;属寒热夹杂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本组无1例有恶变趋势。
【病案举例】
1.郑某,男,40岁。2005年7月20日初诊。反复上腹部胀痛3年,加剧伴泛酸呃气纳差2个月,痛处按之减轻,温之亦能减轻,时见软便,乏力,体重渐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血常规:血红蛋白97g/L,白细胞计数4.2×1/L,中性白细胞75%,血小板150×10/L。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电子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萎缩,十二指肠球炎伴溃疡。阳性。病理切片:腺体萎缩(胃窦部),中度肠上皮化生。诊为胃脘痛(虚寒型)。以乌梅丸加焦白术15g,茯苓20g。服药7天后上腹胀痛缓解;继服15天后症状消失。原方加减共治疗3个月后胃镜复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Hp(-),病理切片示炎症性改变追访1年未复发。
按:CAG多属顽症痼疾,病程长久,属中医“痞症”、“胃脘痛”范畴,以虚寒多见。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以乌梅为主药,取其酸涩敛精开胃之性,《本草逢原》称“乌梅酸收,益精开胃”。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乌梅的有效成分柠檬酸能促进胃酸分泌,对侵人胃肠道的细菌、霉菌,特别是幽门螺杆菌,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附子、干姜、川花椒、细辛、桂枝温中散寒助运;黄连、黄柏苦辛通降;当归、党参补气血,助正气;焦白术、茯苓健脾。全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虚实并治,酸辛苦甘,攻补兼施,刚柔相济,故而奏效。
2.舒某,男,37岁,农民,2001年8月10日初诊入院。患者自诉1995年10月起感上腹疼痛,时有烧灼感,伴反酸,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急性胃炎,口服西咪替丁0.2g,每日4次,硫糖铝0.9g,每日3次。间断用药,症状时有缓解,近2年来症状加重,经常感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无规律性隐痛,嗳气伴四肢疲软无力,伴头晕,而来我院检查。体查见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面色白,甲床苍白,全身未触及淋巴结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上腹胃脘部轻压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80g/L,白细胞计数4.8×10/L,淋巴细胞40×10°/L,血小板100×10/L.B超检查肝脾正常,电子胃镜检查胃黏膜呈灰黄色,黏膜萎缩,皱襞变浅,呈红黄相间的斑块状分布,胃镜下取胃组织病理切片见固有腺体萎缩2/3,胃肌层稍增厚。诊断为中度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阴不足兼气血亏损),投以加减乌梅汤(随症加减),连续服药3个疗程,诸症消失,达到痊愈标准出院。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本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因多种因素引起,最后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一旦发生经久难愈。本病主要是胃的腺体萎缩,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的固有膜炎症三大主要病理改变,最后因摄入的食物不能靠脾胃的化津输布于全身,而出现一派气血亏虚的病理改变。针对这一主要病因病机,采用加减乌梅汤治疗本病,清热解毒,温胃消食。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胃的腺体分泌增多,方中乌梅为主药,细辛、附片、干姜为臣药温胃消食,二者配伍,使用效彰;川花椒协助乌梅增加胃酸分泌,桂枝通经;白豆蔻理气;黄连清热、解毒;党参、当归健脾生血。综观全方,温补兼施,寒热并举,标本兼顾,共奏其效。
3.潘某,男,50岁。2001年7月8日初诊,诉:胃脘胀痛明显,口干,口苦,胃脘灼热,纳差无味,神疲乏力,舌质稍红、黄,脉细数。纤维胃镜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中医辨证为寒热夹杂型。治疗用乌梅丸加减:党参18g,当归身10g,乌梅15g,桂枝5g,干姜、川黄连各g,川花椒2g,黄柏8g,甘草、枳壳各12g。每日1剂,水煎2次,共500ml,分2次口服。7月15日复诊,诉症状明显减轻,上方川黄连改为2g,黄柏6g,连服30天。8月15日复诊,诉症状减轻,进食后上腹稍胀,纳增。口稍干苦,精神好转,体力增加,苔薄微黄脉细稍数守方再进日1剂,10月8日复诊,症状消失,纳食正常,工作、生活正常,胃镜及胃黏膜病理切片,示萎缩性转浅表性肠上皮化生减轻,幽门螺杆菌转阴性。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范寿,以往被认为由胃阴虚所致。近年来发现萎缩性胃炎的症候都有不同程度涉及到脾胃、气血、湿热等,很少出现单一的病理变化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兼存、寒热交错的病理现象为此,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的治疗采用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方法,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方中党参、甘草健脾益气;当归活血养血生肌;乌梅酸敛生津;枳壳行气宽中;干姜、桂枝、川花椒温煦中焦;川黄连、黄柏苦寒清泄邪热,与干姜、桂枝、川花椒辛开苦降,使脾胃升降功能得以恢复;当归、乌梅性柔,可防干姜、桂枝、川花椒、黄连、黄柏之过于刚燥。全方共同起到补泻兼施、寒温共调、刚柔相济之功。王绪霖等发现黄连、黄柏、乌梅等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该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症控制、黏膜损害的修复、脾胃功能的调整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