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是指发于颜面等处并散布在脸上的黑褐色斑点,为常见的色素性皮肤病.女性多见皮损为褐色小斑点,分布于面鼻颈肩上背和手背等暴露部位.俗称"雀子",其由来"面部状若芝麻散在,如雀卵之色",故称为雀斑.民间的叫法又有很多,"蝇子屎"、"土斑"、"蚕沙"、"蒙脸沙"、"虼蚤斑"等.雀斑是一种发生在面部的皮肤损害,呈斑点状,或芝麻状褐色或浅褐色的小斑点.最好发的部位是双颊部和鼻梁部,也可泛发至整个面部甚至颈部,是影响面部美观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遗传因素和曝晒于阳光下产生.一般始发于5~10岁左右的儿童,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也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少女.色素斑呈点状或圆形、卵圆形,或呈各种不规则的形态,分布在颜面部,尤其是鼻与两颊周围最为常见,大小如同针尖至米粒大,直径一般在2mm以下,呈淡褐色至深褐色不等;分布数量少者几十个多者成百,多数呈密集分布,但互不融合,孤立的布散在面部周围,严重者也可见于手背、颈、耳前后、耳腔、肩臂等躯体暴露的部位,多数呈对称性.雀斑颜色的轻重,斑点数字的多少是随遗传程度、光照强度、年龄大小、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职业与工作环境不同,甚至与心情不同,睡眠是否充足有一定关系.但这些关系中,主要与雀斑的遗传基因最为密切相关.
雀斑的病理结构:雀斑的斑点是因基因遗传而变异了的黑色素细胞形成的.变异了的黑色素细胞比普通的黑色素细胞大,树枝状突增多,增大.树枝状突中充满了黑色素,在皮肤表面就显露出一个一个的黑点.变异了的黑色素细胞就象海洋生物海葵的母体,而树枝状突就像是海葵身上众多的触角
你雀斑诊断:病史:①多在4~5岁时开始发病,随年龄增大皮疹增多,青春期后皮疹一般不再增加;②夏季皮疹形态变大,颜色加深,数目增多;③无自觉症状及全身症状.体征:①好发于暴露部位以颜面颈部双上肢伸侧及手背多见;②皮疹为针头至绿豆大浅黑色斑疹疏密不一互不融合对称分布.鉴别诊断:尽管雀斑容易辨认,但还是容易与颧部褐青色痣、雀斑样痣、着色性干皮病、面正中雀斑样痣、色素沉着-肠道息肉综合征、黄褐斑等相混淆,在临床当仔细鉴别.
雀斑是由遗传引起,所以除非基因科学发展到从基因上把雀斑根除,否则,雀斑只能是靠外用产品来达到减轻(化妆品)和祛除(医疗手术)雀斑的目的.临床目前尚无特别的治疗方法.此外,针灸、中药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针对雀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①防晒.②防止各种电离辐射.③慎用各种有创伤性的治疗.④禁忌使用含有激素、铅、汞等有害物质.⑤戒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⑥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⑦注意休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⑧保持良好的情绪.⑨避免刺激性的食物.雀斑病因多因火郁孙络血分或肺经风热所致.可用玉容散水调搽患处或以白茯苓末调敷之.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常见的辨证分型有火郁孙络证、肺经风热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晒,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按时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多食水果、蔬菜等食物.
【临床应用】
雀斑属于皮肤科疑难杂症,临床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的仅是个案报道,大量研究应用尚未发现.
【病案举例】
钟翠琼报道独活寄生汤新用举隅,其中1则是治疗雀斑的病案.
周某,女,41岁.2000年8月初诊.继发性闭经1年,面部渐生淡褐色至暗褐色斑点,小如针尖,大如芝麻,遂来诊.诊见面色萎黄无光泽,面部遍生斑点,口唇瘀黑.舌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雀斑,继发性闭经.辨证为肾虚宫寒,气血瘀滞.治拟温肾暖宫,活血化瘀.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处方:桑寄生30g,杜仲0g,牛膝20g,当归15g,川芎8g,淫羊藿10g,仙茅10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2g,独活10g,肉桂4g,吴茱萸5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服2剂后无任何不适.继服10剂,面色稍红润,面部斑点开始减少变浅,月经未潮.继服30余剂,月经来潮,面部斑点基本消退,面色红润.嘱再服1个月,月经按期来潮,雀斑消退而愈.
按:雀斑是一种发于颜面的色素增生性皮肤病,其损害特征为淡褐色或暗褐色斑点,针头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数目多少不一,对称发生,多见于面部特别是鼻梁部及颧部等处,其中医病机与黄褐斑相同.
本例辨证为肾虚宫寒、气滞血瘀,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方中桑寄生、杜仲、牛膝补益肝肾;独活、秦艽除风湿疗痹痛;防风、细辛祛风除斑;当归、川芎活血通经;淫羊藿、仙茅、肉桂、吴萸温肾暖宫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起温肾暖宫、活血祛瘀之效,故收良效.
又按:雀斑,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瘀血停滞,积聚面部.因此,针对病因立法施治,采用独活寄生汤,肝肾得补、精血得充、瘀血得散,则病得愈.因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辨证论治,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高度概括,因此,临床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病机是选方的标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