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秀文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治痿证方的配方组成

养生之家导读: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治痿证方可益气健脾,活血通络,配方组成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组成】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当

归12g,川芎9g,白芍12g,桂枝6g,丹参24g,鸡血藤30g,川牛膝15g,木瓜21g,地龙15g,甘草6g

【作用与功效】益气健脾,活血通络.

【适应证】周期性麻痹.

【李氏临证心得】曾治孟某,男,35岁,于1978年7

月29日来诊.主诉:患周期性麻痹已10年.病史:自述于1968年8月,两腿突然出现发软而跪倒,不能行走,然短时即恢复正常.1970年8月和10月先后发作2次,同时两上肢亦感软弱无力,发作时间较前延长.此后发作次数逐渐频繁,多在早晨将起床时发作,在不发作时间两腿亦发软,行走无力,更不能跑步.曾经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周期性麻痹.

长期服用药物(药物不详),效果不显.目前每月发作3~4次,发作时四肢软瘫,不能下床活动,一般持续3~5天.精神疲惫,呼吸气短,畏风怕冷,食欲欠佳.发病前大便常年溏泻,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肥大,脉濡缓.

中医诊断:痿证(脾肺气虚,筋脉失养).治法:益气健

脾,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3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0g,当归

12g,川芎9g,白芍12g,桂枝6g,丹参24g,鸡血藤30g,

川牛膝15g,木瓜21g,地龙15g,甘草6g.1979年2月18

日复诊:上方略作加减,坚持服用110剂,服药期间仅发作一次,时间较短,程度亦轻.服至135剂后,诸症消失,自觉四肢有力,体重较治疗前增加6kg,能经常参加体力劳动,面色红润,食欲正常,未见复发,嘱服一段时间的十全大补丸以巩固疗效,后追访已愈.

【解读赏析】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伴有肌肉萎缩,甚则瘫痪.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基本病机在于五脏虚损,精津气血不足,肌肉筋脉失养.证型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为常见,日久兼有血瘀.

李先生认为治疗重在补益脾胃,应以"治痿独取阳明"为要点.《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由于肺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故以"肺热叶焦"为致痿的主因.五脏病变的发生,是由于脏气之热,或由情志所伤,或由年老肾衰,或由湿热浸淫.

而病理的关键,在于筋骨、肌肉等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阴阳、气血、津液之虚,湿痰、瘀血、食积之患,皆能使人成痿.

现在临床常见的痿证,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为多.热邪燔灼,肺胃伤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热耗肺津,进而伤及胃津,高热退后,肺胃之津液不复;或病后余邪未清,阴津继受亏损,或温病高热,持续不退,伤津耗血,肺不布津,两脉失养,阳明不调,宗筋驰纵,而发生痿证.

《医宗金鉴》说:"无痿皆由肺热生,阳明无病不能成."就是此病病因病理的简要概括.肝肾亏损,筋骨失养.体虚久病,精血耗伤,或梦遗耗精,日久不愈等,导致肝肾亏损.

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体;肾藏精,主骨,为作强之官;肝肾既亏,精血俱损,不能灌溉筋骨,而阴虚生内热,复能灼液伤津,致成痿证.

张景岳所谓"败伤元气者亦有之",即是指此而言.湿热浸淫,气血阻滞.冒雨涉水,久居湿地,湿邪入侵,渐积不去,遏而生热;或饮食不节,嗜食膏粱,脾运无权,滋生内湿,郁久化热,湿热浸淫,阻滞气血,筋骨失养,因而成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李先生治此,力主"独取阳明"盖因为阳明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主润宗筋,合冲脉,属带络督.故益胃养阴,为治疗本证的常法,对于肺胃津伤者,尤为重要.然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对于肝、脾、肾三腑之调治,亦属不可忽视.故患者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肌肉无力;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及肌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则酿生痰浊,从而导致各种肌无力症状.多种肌无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不愈,日渐气血衰败,五脏俱亡,最后阴阳衰败导致死亡.故主要治则是益气健脾、补肾养肝.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