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出处】唐·《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失传)本方出自已失传的唐·甄权所著《古今录验方,后为《外台秘要》引载,而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痈第九"也载有此方,但其成书稍晚于《古今录验方》,且有方无名,由于后世医家多引用《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故又名"《千金》苇茎汤".
【标准配方】苇茎锉,一升(30g)薏苡仁半升(3g)桃仁去尖皮,双仁者,50枚(9g)瓜瓣半升(24g)
咀,以水二半,先煮苇令得五升,去滓,悉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二次服.临床应用可改用汤剂,水煎服,每日2次.
【作用与功效】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甚则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扩张症、鼻窦炎、咳嗽、肺源性心脏病、急性肾盂肾炎等病症.
1.肺炎以本方联合抗生素治疗重症肺炎30例与单纯使用抗生素治疗30例对照.疗程3~4周.以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死亡率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动脉血氧分压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平均住院天数、体温下降程度、C反应蛋白改善程度、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动脉血氧分压的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支气管扩张症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抗感染祛痰、对症支持等西医基础治疗及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治疗组2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苇茎汤加味治疗.疗程7日.以治疗前后患者咳嗽、痰量、体温、肺部啰音等主要症状、体征分级积分为疗效评价指标.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26%,对照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肺部感染控制时间等指标改善程度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第12期)3.鼻窦炎以本方加减治疗298例,与青霉素胶囊、醋酸泼尼松治疗102例对照.疗程15日.以鼻腔鼻涕变化、嗅觉恢复等症状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100%,对照组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川中医》2008年第3期)4.咳嗽以本方加减治疗湿热咳嗽65例,疗程为4周.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愈率92.3%,总有效率100%.(广西中医药》2008年第6期)5.肺源性心脏病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辨证给予加味苇茎汤治疗.治疗14日以咳嗽、咯痰、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和心功能等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治疗组PaO2、PaCO2及心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国中医急症》2014年第6期)
6.急性肾盂肾炎以本方加减联合抗生素治疗头孢噻肟钠静滴、头孢呋辛酯口服)32例,与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30例对照,疗程为14日.以临床症状以及血、尿常规为评价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9%、对照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7期)
【按语】苇茎汤为治疗肺痈之良方,历代医家甚为推崇.方中苇茎甘寒轻浮,清肺泻热,为治肺痈要药;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散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以排脓,下利肠胃以渗湿;桃仁活血逐瘀,且润肠通便,与瓜瓣配合,可使痰瘀从大便而解,瘀去则痈消.四药合用共奏清热、排脓、逐瘀之功,对于肺痈脓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使痰瘀两化,痈得痊愈.若肺痈脓未成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生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方中原用苇茎,目前临床均改用芦根.
本方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扁桃腺炎等病症.现代药理研究苇茎汤复方能增强机体的体质与活力,并能活化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免疫力.
附方
桔梗汤(《伤寒论》)由桔梗、甘草组成.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主治少阴客热咽痛证及肺痈溃脓.本方与苇茎汤同有清热解毒排脓之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