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青龙齿(《中药材商品知识》),白龙齿(《中药志》)。
【来源】本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犀牛、三趾马、骆驼、羚羊等的牙齿化石。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青海、内蒙等地。采得后除去泥土,敲去牙床。
【历史沿革】唐代有炙法(《外台》)和研法(《产宝》)。宋代有煅法(《总录》)和水飞法(《局方》),亦有用远志苗醋煮法(《三因》),或黑豆蒸法(《朱氏》)。明代有煅过研细水飞法(《通玄》),其中,煅、研法一直沿用至今。清代尚有酥炙法(《钩元》),或煅赤,醋淬七次水飞法(《逢源》),或酒浸一宿,水飞三度,或酒煮,酥炙,火煅,亦有生用者(《从新》)。现行有煅后研细(《中国药典》1977年版),盐淬(《湖北》),朱砂制法(《集成》)。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及泥沙(《中国药典》1977年版)。
切制打碎(《中国药典》1977年版)。
炮制
1.煅制取净龙齿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宜容器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中国药典》1977年版)。
2.盐淬取净龙齿直接或装入罐中,置武火上煅至红透,取出,立即喷洒盐水,冷后研碎。每净龙齿100kg,用食盐1.25kg(《湖北》)。
3.朱砂制
取净龙齿适当破碎,湿润,用朱砂细粉拌匀。每龙齿100kg,用朱砂4kg(《集成》)。
【成品性状】龙齿:呈青灰色或暗棕色(青龙齿)或黄白色(白龙齿)不规则碎块状。具棕黄色条纹及斑点,间有珐琅质存在,具光泽,质坚硬,断面粗糙具吸舌性。气微,味淡。煅龙齿:呈灰白色或白色,质疏松,无光泽,粘舌性强。
【性味与归经】甘、涩,凉。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镇惊安神,除烦热。用于惊痫癫狂,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烦热不安。
【用法与用量】9~15g,先煎或人丸、散。
【处方应付】处方写龙齿、青龙齿、白龙齿、生龙齿付生龙齿;写煅龙齿付煅龙齿;写盐龙齿、朱龙齿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生龙齿用于镇惊安神,除烦解热。煅后降低了药的寒性,缓和了解热镇惊的功效,增强了收敛固涩的作用,可用于失眠多梦,有较强的安神宁志之功,也便于粉碎。朱砂拌能增强其宁心安神作用。
【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CaCO 3) , 磷酸钙〔Ca 3(PO 4) 。
【现代研究】龙齿磷的溶出率大于龙骨,尤其是煅品在散剂中更为明显。龙齿煅后其物相成分,总的水溶数均未见明显变化,但在不同酸碱度下,五氧化二磷的溶出率却依生、煅各有不同。若为了使煅后的理化性质上有更大变化,应提高温度,延长时间,“煅赤醋淬七次”(《逢源》)或更好些生醋煮法其钙离子煎出量明显高于其他的炮制方法,而且可以节省能源。
【贮藏与保管】装入容器内,置干燥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