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斑杖、酸杖(《日华子本草》),苦杖(《本草拾遗》),酸汤秆(《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和根。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趁鲜切短段或厚片,晒干。
【历史沿革】唐代有去头法(《千金翼》)。宋代有到(《圣惠方》),烧法(《总录》)。现行有净制、切制法(《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洗净(《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成品性状】虎杖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外皮棕褐色。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癥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9~15g,外用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患处。
【处方应付】处方写虎杖付生品。
【炮制作用】使药物净洁,便于调剂与制剂。
【化学成分】)主含蒽醌类衍生物,游离型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结合型有大黄素甲醚-1-8-D-葡萄糖甙、大黄素-1-3-D-葡萄糖甙等。还含β-谷甾醇、多糖、槲皮素、游离氨基酸以及铜、铁、锰、锌、钾等无机元素。
【现代研究】
1.化学研究
对虎杖饮片的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饮片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含量差别较大,样品中游离蒽醌含量最高为最低的1.74倍,结合蒽醌含量最高为最低的3.41倍。一些地区切制饮片前的水处理方法是用水浸泡数小时,这亦是饮片中蒽醌类衍生物含量差异的原因之--11。测定了14种不同产地虎杖及炮制品的醇浸出物。其中原药材4种,饮片10种。其饮片醇浸出物平均为药材的66.85%,饮片在加工的过程中其成分损失约1/3。建议水处理应采取少泡多润法。对虎杖经不同水处理方法切制的饮片中白藜芦醇甙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虎杖经水处理后,白藜芦醇甙含量皆降低,其损失程度为:浸泡法>润法>冷压浸溃法>真空温润法3。
2.工艺研究
有人对虎杖作了切制、干燥时间和成品主要成分及水浸出物的比较,结
果:趁鲜切片优于传统切块和再切片。既能提高饮片的规格质量和成分含量,亦能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药材的浪费
【贮藏与保管】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备注】孕妇慎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