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别名】独茅根(《开宝本草》),独脚仙茅(《生草药性备要》),地棕根(《分类草药性》),仙茅参(《中药志》),独茅、地棕(《四川》)。
【来源】本品为石蒜科植物仙茅Curculigoorchioides Gaertn.的干燥根茎。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须根,洗净,干燥。
【历史沿革】南北朝刘宋时代有乌豆水浸后加酒拌蒸法(《雷公》)。宋代有米泔浸、糯米泊浸(《证类》),酒浸法(《济生方》)。明、清时代增加了米泔水浸后用酒拌蒸(《景岳》),米泔浸蒸、去皮(《正宗》),酒浸焙法(《逢源》)等。现行有酒制(《中国药典》1963年版),酒、米泔制(《广东》),米沽制(《实用中药炮制》),米制法(《汇典》)等。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洗净(《中国药典》1995年版)。
切制洗净,切段,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
1.酒制
酒炙取净仙茅,用黄酒拌匀,润透后,置锅内,微炒至干,取出,晾干即得。每仙茅100kg,用黄酒10~20kg(《中国药典》1963年版)。
酒蒸取仙茅,拣去杂质,洗净,用黄酒拌匀,闷润,置笼屉内蒸1~2小时,取出,晒干。每仙茅100kg,用黄酒20kg(《辽宁》)。
2.酒、米汁制
取仙茅拣去杂质,铜刀刮净外皮,洗净,横切成10mm长的小段片。浸于多量新鲜米泔水中,午晚利用煮饭的米泔水进行更换,早晨则用清水洗一次,沥去积水,以浸至赤汁去尽,沥清水气,每千克加60度米酒0.25千克拌匀,蒸2~3小时,取出晒干或焙一干(《广东》)。
3.米泔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置米泔水中浸泡,每天换米泔水2次,至浸液赤色去尽,捞起,沥干水,置蒸具中蒸透气后2小时,取出,切段,晒干;或用时捣碎(《实用中药炮制》)。
4.米制
取鲜仙茅,淘洗净泥土,刮去皮,用糯米20%,混合蒸透心,断面无白点,取出晒干即可(《汇典》)。
【成品性状】仙茅:呈圆柱形短段。外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切面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质硬而脆。气微香,味微苦、辛。酒仙茅:表面色泽加深,微有酒气。
【性味与归经】辛、热;有毒。归肾、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萎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
【用法与用量】3~9g今
【处方应付】处方写仙茅付生仙茅;写酒仙茅付酒制仙茅;其余各随方付给。
【炮制作用】仙茅生品有毒,以散寒祛湿、消痈肿为主。酒制后可降低毒性,以补肾壮阳为主。米泔水制后可降低毒性,缓和辛燥之性。《证类》有“以米泔浸去赤汁,出毒后无妨损”的阐述。
【化学成分】含5,7-二甲氧基二氢杨梅黄酮-3-0-a-L-吡喃木糖基-4-0-3-D-吡喃葡萄糖甙、3-甲氧基-5-乙酰基-31-三十三烯等7种长链脂肪族类化合物,N-乙酰基-N-羟基-2-氨基甲酸甲酯等3种含氮化合物。还含仙茅萜醇、仙茅甙、仙茅素、三十一烷醇、丝兰皂甙元、石蒜碱、谷甾醇、蔗糖、半纤维素、树脂、脂肪、淀粉以及粘液质。
【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酒仙茅,密闭,贮于阴凉干燥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