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脊髓炎
脊髓炎是由各种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或非感染性疾病引起,胸段最常受累,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病变节段以下截瘫、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括约肌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炎属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脊髓炎按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肺热脾虚型、阴虚肝旺型、脾肾虚损型、气虚血瘀型。
黄芪赤风汤主要适用于气虚血瘀型。
根据《中国医药学报》,1997,(1):,胡明灿报道:用黄芪赤风汤加味治疗脊髓炎(脱髓鞘病变)1例,疗效较好验案如下:华某某,女,68岁,农民,193年4月13日诊患者因双下肢瘫痪7天,伴大小便障碍,于1983年1月28日至无锡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血压21/14千帕,左侧T以下、右侧L2以下痛觉减退,右下肢肌力0°,左下肢肌力膝反射右侧(+++),左侧(++++),双侧巴氏征、克氏征(+),X线摄片提示腰椎退行性变。诊断为脊髓炎(脱髓鞘病变)。经地塞米松、消炎痛、卡马西平、地巴唑等西药治疗70天,血压17/11千帕,E、K、G提示低电压倾向,小便能自解,惟双下肢肌力时好时差,酸、麻等感觉异常时轻时重,仍不能下床步履,遂出院求治于中医。诊见腰脊不举,动则酸痛,下肢瘫痪,足不任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厌食,大便正常,小溲黄赤,口唇紫绀;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舌下脉青紫,苔黄腻;脉濡数。询得患者发病前半月曾有腰扭伤史辨为气虚血瘀,兼夹湿热。方选黄芪赤风汤加味:生黄芪60克,赤芍9克,防风6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川牛膝9克,地龙9克,黄柏6克,苍术6克,薏苡仁12克,桑枝12克,伸筋草12克,豨草12克。每日1剂。服药5剂后,尿色转清,黄膩苔已化为薄黄苔,脉濡缓,腰腿酸疼减半。服药10剂后,能自行起坐,并在室内由人搀扶行10余步,知饥纳增,苔薄白,脉濡弱。湿热已清,上方去苍术、黄柏、薏苡仁,加茯苓9克,白术6克。
每日1剂,并嘱坚持每天按摩腰腿2次,每次半小时先后连续服药45剂,肢体功能恢复如常,可小跑步,胜任家务劳作,从未复发。
8.脊髓动脉栓塞
脊髓动脉栓塞是神经系统中较少见的疾病。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脊髓动脉栓塞的发病机会较脑动脉栓塞为少。在某些国家中,梅毒性动脉炎仍然是脊髓动脉栓塞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轻微的损伤能够引起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已被临床和尸检所证实,但是在该病的病因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椎管内占位病变对动脉干的压迫作用,脊髓肿瘤、颈椎脱位或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症均能使动脉干受压而闭塞或出血,血管畸形发生闭塞的例子亦不鲜见。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是突发性下肢瘫痪或弛缓性截瘫,瘫痪可以是不对称的,伴反射减弱、跖反射消失、分离性感觉障碍、尿潴留及疼痛。脊髓后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深反射消失,共济失调,神经根痛和病变水平以下的感觉消失,但括约肌功能常不受影响脊髓血管造影、CT和MRI可见梗塞灶,从而做出诊断。
脊髓动脉栓塞属于中医学中的“痿证”范畴。
根据《中国医药学报》,1997,(1):44,胡明灿报道用黄芪赤风汤治疗脊髓动脉栓塞1例,收到满意效果。验案如下:季某某,男,53岁,干部,1982年11月8日初诊,患者于1982年9月27日下午骑自行车摔倒,右侧肩、肘、膝着地,右前额轻度挫伤,自行按摩,稍息片刻后步行回家。10月2日出现排尿障碍,10月7日双下肢有麻木感,10月8日晨起不能下地行走。
经无锡市某医院神经内科检查:双下肢肌力0°,左侧L2、右侧L4以下痛觉减退,腱反射消失,足跖反射消失诊断为脊髓动脉栓塞。住院,并给予地塞米松、加兰他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巴唑、能量合剂、骨宁、丹参注射液等治疗30天,排尿困难消失,双下肢瘫痪不见好转,要求出院就诊于中医。初诊由两名家属扶持患者前来门诊。双腿痿软,不能站立,右腿不时刺痛,舌质紫暗,舌下络脉迂曲,苔薄白,脉弦病起于跌仆损伤,瘀血阻闭,脉络失畅,筋脉失养,致缓纵萎软病延1月余,幸脾胃运化如常,治宜活血祛瘀处方:丹参24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鸡血藤15克,川牛膝15克,红花9克,地龙9克。每日1剂。服药2剂后,即能任地开步。服药5剂后,能在一人搀扶下步行200米,右腿刺痛消失;服至7剂,自觉有一股血腥气味自胃脘上冲咽喉,且出现神疲乏力,白汗,舌质红、舌体胖、舌边紫暗、苔少、脉濡弱等症状。嘱停服上药,改用黄芪赤风汤加味:生黄芪60克,赤芍9克,防风6克,丹参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川牛膝9克,地龙6克,千年健12克。每日1剂。服药4剂后,自汗止,精神振,不用家人搀扶,不用持杖,已能独自步履,惟步态蹒跚。服用该方18剂后,双下肢功能恢复如前,遂停药。随访至今将近18年,未见复发。
【方歌】
黄芪赤风治腿瘫,诸病因虚皆效验,
周身之气通不滞,血活瘀去何疾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