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
【药物组成】
桂枝白芍甘草(炙)生姜大枣(去核)黄芪饴糖
【功能】益气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作用功效】用于虚劳里急,诸不足。症见胃脘或腹中疼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内伤发热,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自汗短气,舌淡脉虚。
【剂型规格】蜜丸,每丸9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事项】忌气恼、寒凉。
【现代应用】本品主治虚劳里急、自汗短气、诸不足,所以临床凡辨证属于中焦虚寒、脾胃失调、阴阳气血俱虚者皆可应用。临床证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或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而恶寒,饥饿或劳累后更甚,神疲气短乏力,甚或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弱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病均可选用本方。治疗溃疡病,陈氏报道治疗72例,总有效率95.8%。甘氏用冲剂治疗39例(另痢特灵对照组35例)总有效率87.18%,疗效高于对照组74.29%。惠氏用本方加味治疗43例,治愈22例,好转17例41。朱氏治疗3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症状全部消失。402医院中医科以本方加减治疗35例,全部有效,治愈29例,6例好转。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虚寒性胃脘痛34例,总有效率97%。
张氏报道将黄芪建中汤用于冠心病、慢性荨麻疹、多发性神经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的治疗,由于辨证准确,均获得显著疗效。承氏用该方除治疗胃溃疡外,还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肝炎、慢性肾炎、产后发热等病。陈氏以本方加当归等治疗2例盆腔器官炎症所致的阴道出血,辨证属于脾虚而致的“崩漏”,收到良效。还有报道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病窦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室性早搏,均获满意疗效。临床只要辨证确系中焦虚寒、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之气虚虚劳证,用本品治疗,皆可取得满意效果。
又有报道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哮喘,虚劳,倒经;治愈恶寒证;加味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治疗阳虚感冒20例,疗效良好。
【基础研究】本方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气,芍药养阴气,黄芪补脾肺之气,生姜、炙甘草、大枣既能温中补虚调和脾胃,又能调和诸药,共成甘温建中补虚之剂。
杨承进等在临床观察了黄芪建中汤对脾胃虚证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服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的19例虚寒胃疼患者,服药后其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服药前平均增加14.16%, 血清IgG含量也平均增加1.59毫克/毫升, 而IgA、IgM、补体C 3则均无显著性改变。北京中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对加味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赤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抗胃溃疡作用的研究表明,该汤药对幽门结扎所致大鼠胃溃疡有防止发病作用,尚能抑制胃液分泌,使胃液的pH值升高,降低其游离酸及总酸度;该院病理教研组的研究也证明该方对辛可芬引起犬的实验性胃溃疡的形成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辛可芬已形成之溃疡,在继续给予辛可芬刺激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有使溃疡愈合的作用,且可使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恢复,使注射组织胺而引起之胃酸酸度反应恢复正常,胃蛋白酶消化能力恢复至正常。该方还对整体鸽胃运动及麻醉家兔在体肠运动都有抑制作用;对大鼠及家兔离体肠有对抗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痉挛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可使小鼠自由活动减少,但没有催眠与中枢的镇痛作用;对平滑肌(离体兔肠,在体猫、兔肠,离体兔胃,整体鸽胃)正常的运动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异常兴奋状态下,其作用更加显著;还有较弱地对抗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增高作用。
芍药甙对幽门结扎法,阿司匹林法形成的动物实验性溃疡模型的影响,实验结果提示芍药甙对急性实验性溃疡模型有保护作用.
甘草黄酮抗溃疡组分的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幽门结扎法,阿司匹林法,水浸应激法均属急性溃疡,其形成机制各不相同,但FE100各组对其溃疡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幽门结扎溃疡FE100表现出强烈的抑制溃疡形成作用,高剂量时其溃疡抑制率为100%,低剂量抑制率也在80%以上。乙酸溃疡系慢性实验,与人类的胃溃疡较相似,为治疗型动物模型,其溃疡发生程度直接与乙酸注射量有关,仅用低剂量,虽然抑制率较低,但与对照组相比无胃穿孔现象,溃疡面积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黄酮组分(FE1对胃液分泌量,胃液pH,胃液游离酸,胃液总酸度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四种大鼠胃溃疡模型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及治疗作用。黄芪可使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增加13.9%;能使肾上腺重量增加,显著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
【注】黄芪建中丸的组成为黄芪、肉桂、白芍、甘草、大枣(去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