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藤风湿药酒的作用功效、组成成分与现代应用

养生之家导读: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类中药制剂。那么丁公藤风湿药酒的作用功效、组成成分与现代应用有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历史来源】经验方。

【药物组成】

丁公藤桂枝麻黄羌活当归川芎白芷补骨脂乳香:猪牙皂陈皮苍术厚朴香附木香枳壳白术山药黄精菟丝子小茴香苦杏仁泽泻五灵脂蚕砂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作用功效】风寒湿痹,手足麻木,腰腿酸痛,跌扑损伤。

【剂型规格】药酒,每瓶5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毫升,一日2~3次;外用擦患处。若有肿痛黑瘀,用生姜捣碎炒热,加入药酒适量,擦患处。

【注意事项】孕妇禁内服,可外擦患处,但忌擦腹部。

现代应用)治疗风湿骨痛及神经痛。主药丁公藤有解表发汗、驱风除湿、消肿止痛作用,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肿痛等症,煎汤内服或浸酒外用均可。亦有用丁公藤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生药5克,每次2~4毫升,每天1~2次肌肉注射,治疗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肥大性腰椎炎及外伤性关节炎88例,症状明显改善,止痛作用良好者39例,好转者39例2。分离提取丁公藤抗风湿有效成分东莨菪素,制成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东莨菪素3.5毫克、东莨菪素-7-葡萄糖甙0.5毫克。经近70例临床观察,有一定的镇痛及抗炎作用,与原丁公藤注射剂比较,局部刺激性及疼痛感均明显减轻,无不良副作用。单用东莨菪素制成注射液,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炎等病152例,疗效与粗提物注射液相似。

【基础研究】丁公藤为旋花科植物,以根茎入药,性味辛、温,有毒。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丁公藤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对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有利。化学研究证明,其所含丁公藤乙素系东莨菪素(结晶Ⅰ)与东莨菪素-7-葡萄糖甙(结晶Ⅱ),均为抗风湿有效成分。其所含丁公藤甲素为缩瞳有效成分,可治疗青光眼。药理实验证明,腹腔注射结晶Ⅰ125毫克/公斤,对蛋清、组织胺引起的大鼠急性关节肿,对甲醛引起的大鼠亚急性关节肿有抑制作用;能降低由二甲苯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对棉球引起的结缔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表明具有抗炎作用。小鼠静注最大耐受量大于100毫克/40毫升/公斤,表明毒性较小,使用安全,是一种较好的抗炎药。小鼠热板法镇痛试验表明,结晶Ⅰ与结晶Ⅱ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本品以丁公藤为主药,约占处方用药量的87%,配伍多种散风祛湿、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更增强了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的功效。

黄精多糖分免疫激发作用,黄精多糖除了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外,还观察到用60Co照射90%的致死量。给黄精多糖的小鼠脾中在9~11天增重显著,造血灶也增多;以及用黄精多糖后, 小鼠的脾、肝、心等脏器的DNA含量增高。临床上应用黄精糖浆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观察了40例,总有效率72.5%。

丁公藤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提高外周血酸性a-醋酸禁酯酶阳性的淋巴细胞百分比,还可显著地降低白细胞移行指数,提高特异性玫瑰花形成细胞数,及中性白细胞吞噬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另外对角叉菜胶和右旋糖酐足肿胀,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缓解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能使热刺激痛阈值延长,使致热大鼠体温明显降低。

羌活挥发油药理实验研究, 其口服LD50为6.64±0.8726毫升/公斤, 经腹腔注射和灌胃给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可抑制二甲苯耳水肿。

泽泻水溶性组分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功能实验结果表明, 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随给药量的增加呈现出量效关系。

【注】本品《中国药典》1990年版修订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另有没药、牡丹皮。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
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
通天达地汤解表清里,疏散风热。用于外感发热。那么,吴廷扬通天达地汤治疗外感发热医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