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降丹
本品为人工炼制的氯化汞及氯化亚汞的混合结晶物HydrargyrumChlocatumComp on it um。各地均可制造, 以江西、湖南、湖北产量较大。
【处方用名】白降丹、白降、降药。
【炮制加工】(1)降法:取硝石、皂矾、食盐各45g,研细,加入水银30g共研至不见星为度,再与朱砂、雄黄细粉各6g,硼砂细粉15g研匀。置瓦罐内,用文火熔融,不断搅拌,待均匀地凝结罐底后,停止搅拌,用微火烘干,是谓结胎。将罐覆盖于稍大的瓷碗上,接口处用韧纸浸湿围严,再用煅石膏粉调成糊状密封。另取与磁碗口直径相等之盆,盛满冷水,将罐碗置水盆上。在罐的周围罩一铁皮圈,罐与铁皮圈之间加入炭火(炭量一次加足),先用武火烧炼1h,续用文火烧炼2h,停火冷却,启罐,刮取白色结晶,即为白降丹。(2)升法:如上法结胎后,在罐上放一光底大碗(碗口向上),罐碗接合处如上法封。碗内盛满冷水。然后将罐移置火上烧炼,碗内频换冷水,约烧2h,去火待冷,启罐取丹。
【功效及用法用量】辛、热,有毒。归脾经。属拔毒祛腐生肌药。具有消痈、溃脓、蚀腐、杀虫的功效。主治痈疽发背、疔疮、瘰疬、脓成不溃、腐肉难消、风癣疥癞等症。凡痈肿初起,用本品少许,水调敷于疮头,有消肿之效;若脓已成者,敷之能拔毒腐溃;若溃后腐肉难消,甚至成瘘管者,可单用撒于患处。但本品之性燥烈,可配石膏共研极细,撒于患处,或制成药捻入脓管,既可蚀腐生肌,又可缓和本品燥烈之性。
常用剂量:外用,研末0.09~0.15g,撒于疮面上;或制成其他剂型。
【大剂量单药应用经验】
1.刘水藏经验:治疗子宫颈糜烂,于月经干净后3~7d内,在宫颈糜烂处涂白降丹药粉0.15g。切忌将药粉涂在阴道壁上。治79例,痊愈23例,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湖北中医杂志》,1984年第4期)2.民间经验:白降丹划点止痛方,白降丹适量。选取患处阿是穴及肾俞、命门、承山和委中穴。按白降丹划点法常规操作,2天1次,10次为1疗程。功能解毒散寒,活血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国医学疗法大全》)。
【大剂量配伍及名方应用经验】
1.方泽雨经验:(1)将白降丹膏药(白降丹粉末3g,麻油30g,京丹20g,先将麻油同京丹按一般熬膏药方法制成膏药后,乘热投入白降丹粉末即成)用布摊贴患处,勿使揭动,让其自落,如知经络腧穴理论,选贴于适当穴位上更好。用于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遇寒即发者更佳)、牙痛、腰扭伤、关节痛、坐骨神经痛等症。(2)将白面粉加水熬成干面糊,用少许面糊,加入白降丹粉末和匀(干湿适度),右手戴上橡皮手套,将药面置在玻璃板上,搓成火柴签样的线条,阴干,贮瓶备用。临用时视病灶之需要而决定引条的长短,插疮孔,上以膏药贴盖,切勿揭动,三、五日换药。用于瘘管、疔疮、走黄、多骨疽等症。(《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2期)2.吴谦等经验:治初起诸毒,痈疽疔肿,流注痰包恶毒,及耳挺、耳痣,以白降丹12g,银黝6g,寒水石6g,人中白6g,共研细末,以白及面打糊为锭,大小由人,不可入口。每用以陈醋研敷患处,如干再上,自能消毒。(《医宗金鉴》白锭子)。
【注意事项】
1.本品腐蚀性较强,初生小儿、面部及关节部位,不宜多用;口腔、耳中、眼边及心窝、腰眼等处,均不宜使用;禁止内服。
2.《串雅内编》曰:“降丹乃治顽疮恶毒死肌之物,万万不可多用,乱用,务宜慎之。”宗此,夏少农应用白降丹时以显效、量少、痛轻,中病即止。若有中毒现象,服用甘草汤或黄土汤,以缓药性。《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曰:“降丹比升丹,功速十倍,但性最烈,点毒甚痛,法用生半夏对掺,再加冰片少许,名夏冰对配丹,能令肉麻不痛。”白降丹有腐糜好肉致疼痛难当之弊。夏少农在修合、制作白降丹时,常用竹、木器,或有色玻璃、陶瓷器等调制、储存,避免下风闻气味或以手触之。为减少疼痛,夏氏以白及粉浆、蓖麻油、生理盐水等调和稀释,或用适量的十香散、红灵丹、丁桂散等掺药同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研究研学报》,1996年第1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