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枣汤证
【渊源】 《伤寒论》。
【病机】饮停胸胁,升降失利。
【汤证脉症】
主症: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作痛。
副症:咳嗽,气短,头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或干呕,下利。
舌脉:舌苔白,脉沉弦。
【汤证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主症加一至二个副症。
【禁忌】
1.身体十分虚弱,不任攻伐者忌用。
2.孕妇忌用。
3.表证未解者忌用。
4.亡血者,特别是消化道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5.发高烧患者忌用。
6.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者慎用。
7.急性肠炎者忌用。
【汤证辨疑】
1.小陷胸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十枣汤证都有心下痞硬、呕恶症状。但前者系痰热阻于心下,压之而痛,无胸胁疼痛,且舌苔黄腻,脉浮滑;后者乃水饮停于胸胁及心下,有胸胁疼痛之主症,多伴咳唾短气,且舌苔白,脉沉弦。
2.甘草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十枣汤证皆见心下痞硬、干呕、下利之症。但前者为伤寒误下而致胃中虚寒,肠中夹热,虽心下痞硬却无自觉疼痛及压痛,下利物为完谷;后者乃水气停于心下及胸胁所致,有胸胁作痛及咳嗽短气,下利而不见完谷。前者舌苔尚可见黄象,后者却不然。
3.生姜泻心汤证:见于《伤寒论》。本汤证与十枣汤证皆有水气内停,心下痞硬,下利。但前者水气在心下,无胸胁疼痛,后者水气在胸胁及心下,有胸胁疼痛;前者胃虚食滞夹热,干噫食臭,舌苔可见黄象,后者无干噫食臭,却因气机升降而咳嗽气短,舌苔亦无黄象。
【临床应用】十枣汤系仲景逐水法的代表方,现主要用治以下疾病:
1.各种原因所致胸水。本方只有消除胸腔积液作用,对病因无直接治疗作用,临证宜配合其他疗法。如属结核性胸腔积液,宜配合抗痨治疗,其效果会更佳。另外,十枣汤虽可使胸水消失,但部分患者遗有胸膜肥厚症。有鉴于此,后期宜配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胸膜肥厚粘连。
2.各种原因所致腹水。其中以肝硬化及血吸虫病所致腹水效著。临证倘若能配以益气健脾、活血散结之法,则功能标本兼顾,其腹水复发率亦会大大降低。
3.肾性水肿。本方配合健脾补肾法治疗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等肾性水肿有良效。
4.小儿肺炎。据报道有人以该方制成“肺炎散”,每服0.5~2g,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治疗小儿肺炎获得较好疗效。
【汤方组成】芫花(熬)、甘遂、大較各等分。
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1.5~3g),羸人服半钱匕(0.7~1.5克)。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 |
|
---|